何承勝 潘竟孝
回看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的信條是視每一個學生為一生的朋友。但愛好學生易,愛問題學生難。為師者都希望桃李芬芳,精英輩出。班主任要想在班級管理中得心應手,就要與問題學生交朋友。要愛學生中的“金鳳凰”,也要愛學生中的“丑小鴨”。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我的策略是:與問題學生交朋友,對學生問題施道法。
一、“問題學生”的“問題”特征
一是“懶”。成因多為剛強能干的父母和疼愛過度的祖父母的過度照料;家庭操心關護細,包辦代替多;孩子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安逸中成長。心理缺陷是: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危機感、行動的積極性。癥狀表現為:品行良好,作業不交;不說不動,一說微動。課堂上沉默,課余時沉悶,課外時沉睡。
二是“倔”。成因包括遺傳基因,嚴而不活的家風,缺少變通與溝通的家庭和學校教育。心理缺陷是:只知我對,不知人對;只知對錯,不講方式。癥狀表現為:好與同學爭對錯,聽到批評意見就翻臉;思維“一根筋”,說話“一出腔”,行事“一股風”。
三是“迷”。成因是接觸誘惑性強的事物太多。心理缺陷是:無理想信念,無規則意識。癥狀表現為:迷網絡游戲,迷言情小說,迷QQ交友,迷手機消遣,迷電子閱讀,迷同伴私聊,迷結交異性等等。
四是“怨”。成因有:父母離異,家庭偏愛,受到家校不公正懲罰,自身有生理缺陷,感覺受到歧視等。心理缺陷是:總感覺別人虧待了自己,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太過注重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怨恨情緒重,快樂情緒少。癥狀表現:愛打聽,好告狀,閑言碎語說不少;鬧情緒,使性子,凡事總向壞處看;說狠話,想報復,做事總是不積極。
五是“暴”。成因有:暴力游戲看多了,霸道出名想瘋了,好管閑事成癮了,游手好閑習慣了。心理缺陷是:總想制服別人,常有浮躁心態。癥狀表現為:穿奇裝異服,學江湖霸道;看同學如敵人,視打架為能事。
以上“五類”問題特征的概括顯然不是科學的、專業的、全面的,只是經驗之談而已。但這五類都能從學生中找到原形,也能從其成長的痕跡中找到成因。作為班主任,更希望找到好的教育方式,對癥下藥,彌補問題學生的心理缺陷;因勢利導,促進問題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與問題學生交朋友
一是善讀學生。善讀學生這本無字書,讀懂學生,反思教育理念,“讀”是了解學生的心靈世界。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這里有陽光,也有雨露;有風霜,也有雨雪;有花香,也有鳥語;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作為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必須有一顆未泯的童心,必須善于觸摸學生的心靈,調動他們內在的積極性,去努力挖掘他們的善良本性,發揮他們自我教育的潛能。
二是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首先要學會尊重與寬容學生。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觀念,使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地位,教師往往會不自覺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學生的愛心,這種生硬的愛,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尊重是雙向的,要想讓學生尊重你、理解你,體會到你對他們的關愛,教師首先必須學會尊重學生。因為只有播種“尊重”,才能收獲“尊重”,任何不尊重學生的教育措施,是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教育目標的。
三是大膽說愛。有一句歌詞: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教師一個寬容的微笑、鼓勵的眼神、貼心的問題,給學生的是溫暖的陽光,是無窮的力量。教育中表揚、激勵的效果遠比懲罰和不信任要好得多,因為這給了學生更多積極的情感體驗,調動了他們的內在熱情。
三、對問題學生施道法
對問題的教育最難把握的就是如何進行思想引導與懲戒教育。我努力探索與實踐的經驗是:對問題學生施道法。
教育問題學生的“道”是“心道”。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說:“教育就是使靈魂轉向的藝術?!闭嬲撵`魂轉向只能發生于內心生活改變之時,正由于此,我們認為關注學生的內心生活是教育的重要開端。
班規的制定需結合學生的實際,依據教育法規制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班主任會制定出各具特色的班規。在此推薦我與學生共同制定的“好班十條”。主要內容是“五夸五戒”,“五夸”包括待人有禮夸,樂于助人夸,課堂參與夸,創意作業夸,知錯能改夸。學生犯錯誤的情形五花八門,對于這些錯誤的懲戒不能只是請家長一種方式。所以“五戒”主要指懲戒的方式,包括辦公室談話,志愿勞動,寫思想檢查,請家長協助教育,報政教處教育。合法合度的懲戒,能讓學生感受到規則的正能量,從而增強紀律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是每一位教師最樸素的職業追求。交友的第一金律是:理解萬歲。所以教師不僅要欣賞優秀學生,更要尊重問題學生。教師要從讀懂學生做起,從心底里尊重學生,從行動上關愛學生,用道義去指引學生思想成長,用制度去規范學生習慣養成,用愛的教育促進問題學生的成長。
注: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3年度課題論文,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696。名稱:《構建師生關系的新走向—雙向式“師道尊嚴”的實踐與研究》。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