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慧 阿其夫
摘 要:用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的講話為開篇,闡述地方標準的重要性。
關鍵詞:地方標準;國家標準;標準化;標準化+;一帶一路
為了充分發揮“標準化+”效應,快速融入“一帶一路”經濟戰略。2016年1月23日,國家標準委在京召開地方標準化工作座談會,質檢總局黨組成員、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指出,標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也是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建設的重要內容。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的關鍵之年,地方標準化工作要更有作為。地方標準的改革要與國家標準改革部署協調一致,加快完成強制性地方標準的整合精簡,推薦性地方標準要突出公益屬性和地方特色。要圍繞政府招投標、重大建設工程、政府管理做好服務。要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招投標等提供技術咨詢和解決方案。大力推動“標準化+”戰略行動,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構建地方標準體系,促使地方經濟快速融入“一帶一路”經濟戰略。
1 地方標準是滿足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
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口味、生活習慣不盡相同,有些產品具有地方特色只在特定區域流行,需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構建統一市場規則。針對這些產品不需要制定全國統一的國家標準,制定地方標準有利于繁榮地方經濟,滿足各族人民生活的需要。例如廣東省的《西樵大餅》、《廣州黃酒》地方標準;青海省的《濕地檢測技術規程》、《藏獒》地方標準;內蒙古的《達斡民族服飾》、《鄂倫春民族服飾》、《鄂溫克民族服飾》地方標準。這些地方標準給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必須滿足同一技術要求,讓消費者較容易貨比三家,選擇質優價廉的產品或服務。同時為職能部門進行有效的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構建統一市場規則提供技術支撐。
2 地方標準能提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質量
2008年國務院批準蒙古族服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標準化院歷時兩年時間,走遍12個盟市,行程4多公里對28個蒙古族部落的服飾進行全面研究分析,制定了《蒙古族服飾》地方標準。標準中有文字、款式圖、裁剪圖、彩色效果圖,以蒙漢兩中版本發行。為規范蒙古族傳統服飾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權威依據。為保留民族文化特征符號、提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做出貢獻,也為解決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提供可借鑒的途徑。
3 地方標準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從前,內蒙古通遼市的經濟模式是以出售農產品——玉米、畜產品——牛羊和礦產資源——褐煤為主的單一經濟模式。通過挖掘地方特色產品,制定地方標準《風干牛肉干》、《炒米》、《蕎麥米》、《紅干椒》等一系列地方標準,打造特色品牌。伴隨著旅游業的興起,人們回歸自然渴望自然的需求,復蘇草原文化,通遼市的孝莊園、山地草原、、大青溝、銀沙灣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休閑圣地。到這些圣地游玩駐足的游客,領略著地方歷史文化積淀,品嘗著天然綠色食品。人們不僅玩的開心,吃的滿意,而且有特色產品帶給親朋好友分享品嘗。在提高當地居民經濟收入的同時,地方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海南省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2014年批準發布了44項地方標準,指導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24家、示范縣1個,服務業標準化試點7家、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試點16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4家、美麗鄉村標準試點市縣3個。地方標準給海南島帶來無窮魅力,走出機場隨處可見指路標識,讓第一次踏上海南島的人們馬上就能辨別地理方位。走進餐館進入眼簾的是菜品明碼標價,從服務員上菜到菜品的擺放都有標準可循。放眼整個海南省,從大名鼎鼎的文昌雞、白沙綠茶,到儋州粽子、屯昌黑豬、陵水圣女果……一個個富有海南特色的農副產品,正憑借地方標準的力量,從海島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海南省地方標準《降香黃檀(海南黃花梨)心材鑒定規程》的正式實施是國內首次對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珍稀木材“降香黃檀”(海南黃花梨)作出的地方性鑒定標準。它不僅是對國家標準《紅木》的完善和補充,填補了海南省對單一珍稀樹種的鑒定標準的空白,也是使海南島成為國際旅游島的一項重要參數。
總之,地方標準作為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補充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重要性。在各民族人民現實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正能量作用。以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產品為抓手,制定企業標準促進具有民族特色產業的大力發展,充分發揮“標準化+”效應,放眼全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抓住契機以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優勢產業快速融入“一帶一路”經濟戰略,推動地方產業走出瓶頸化繭成蝶,帶動整個地方經濟一飛沖天,實現富強夢、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田世宏的講話》.
[2]《標準化法》.
[3]《消費與質量》.
[4]《標準化系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