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摘 要:工商資本下鄉與現代農業相結合,有力推動了地方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力量。宿遷的實踐也表明,工商資本在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還面臨農民利益保護和農業三產化發展不足的問題。應進一步深化土地多功能性的認識,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打造三產化農業。
關鍵詞:工商資本;農業現代化;對策
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當前農村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然而由于現代農業資本密集和高度組織化的特征,以及在地方政府實踐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政策邏輯,使得工商資本成為欠發達地區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主體力量[1]。江蘇省宿遷市作為農業大市,近年來工商資本在助推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也進行了諸多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 宿遷市工商資本下鄉助推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成效
1.1 農業物質裝備條件顯著改善 工商資本下鄉著力改善了宿遷市農業設施裝備條件,有效提升了農業科技水平。截至2015年,宿遷市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8個,發展設施農業140.4萬畝、設施漁業25.1萬畝,占農業、漁業生產面積比重分別達21.8%、23%。以工商資本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壯大,使得科技創新成果的應用推廣有了更加寬廣的空間。2015年,宿遷市推廣應用農業“三新”成果60項以上,較“十一五”末增長50%。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要素支撐作用不斷增加,一大批農業“三新”成果得到推廣應用。
1.2 農業規模化經營取得顯著成效 工商資本的介入,有效緩解了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資本短缺的困境,使得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大幅提高。宿遷市逐步發展形成以優質稻麥生產為基礎,高效水產、生態畜禽、綠色果蔬、精品花木為突破的“1+4”特色農業產業體系,2015年,四大特色產業累計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0.2%。全市集中連片500畝以上蔬菜基地達到59個;花木種植面積達52萬畝,居全省首位,沭陽縣躍居為全國花木第一大縣;工廠化食用菌企業達23個,日產鮮菇近400噸,食用菌生產面積居全省首位;全市大中型規模畜禽養殖場4432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居全省首位,300頭以上規模奶牛場達26個,存欄5萬羽以上肉雞規模養殖場達358個;50畝以上規模水產養殖戶916個。
2 工商資本下鄉面臨的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工商資本下鄉固然對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樣值得關注。農業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當前形勢下,土地的規模化流轉則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常態現象。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否成功除了看農業產業是否能夠產生持續的效益外,還要看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的生活水平是否能夠持續改善。因此,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土地流轉同等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安置好已流轉了土地的農民,這在推行土地大規模流轉的欠發達地區更是頭等重要的工作。
2.1 農民失去了對土地多功能性的支配,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由于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民集中居住同時推進,農民流轉土地的同時也因為集中居住失去了多功能的庭院。盡管土地流轉后農民獲得了租金,但土地所具有的其他經濟功能,與年輕人不同的是,土地對今天農村的中老年人而言不僅僅是一種生產資料,更是一種生活狀態和社會存在,因而具有超越經濟功能的社會和文化功能。伴隨土地的流轉,中老年農民則會因為無事可做在精神上陷入困頓,從而導致農民精神生活的下降。
2.2 農村居民的貧富差距被拉大,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秩序受到破壞 由于現代農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的稀缺性,在土地已經大規模流轉的地區,如該市S鄉農民的土地已全部流轉完畢,便出現本地農民為獲得被雇用的機會不惜找關系說情的現象。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背景下,一些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因外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回到農村,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向土地承包方索要土地而產生糾紛的事情。在當前農村本已比較分化的狀況下,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農民以收入下降為理由,冒著違法的危險去阻礙乃至破壞現代農業發展的現象,嚴重的可能會引發社會沖突。
3 助推工商資本下鄉的對策建議
3.1 深化對土地多功能性的認識,多渠道提升土地流轉后農村留守人員的生活質量 在當前農戶兼業化的大背景下,關鍵是解決農村留守人員的問題,這一人群又主要以“3860”,即婦女和老人為主。由于現代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越來越高的機械化水平,只有為數極少的農民可以被長期雇用從而獲得穩定的收入,大多數農民只能參加季節性或臨時性的工作。由于工作機會的不穩定和有限性,大量留守人員無法參與其中,他們除了獲得土地租金外,并不能從現代農業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而出現勞動力資源的閑置。為此,可從三個方面著手進行解決。一是加大三來一加項目的引進力度,為農村留守人員特別是留守婦女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二是在集中居住推行的地方,統籌規劃,給每戶預留出2分左右的土地供老年人打理,一方面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耕作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給老年人提供體現社會存在的載體,以減輕無事可做導致的孤獨心態;三是以村兩委為依托,組建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積極開展各項文體活動,讓留守老人和婦女的精神有所寄托,愉悅身心;四是鼓勵現代農業投資者增加用工數量,探索建立為相關農村留守人員提供機會均等的用工制度。
3.2 科學規劃,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打造三產化農業 “三產化”農業是相對于農業的“一產化”和“二產化”而言,能夠極大地拓展被重新定價的要素范圍,帶來的級差地租增加將會數倍于“二產化”農業。“三產化”農業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在外部金融出現整體性、長期性過剩的條件下,所有在地化的生態資源環境、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等客觀上都屬于重新定價的范疇,潛在的增值空間巨大;而且絕大部分的增值收益有可能通過產業縱向整合,被在地化的小農村社制成員共同分享,成為農民增收的來源[2]。因此,“三產化”農業的發展不但能夠滿足當前城市中產階層對農業多功能性的需求,而且能夠產生更大的收益,更好地助農增收。應依托產業特色發展休閑農業,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使農業在功能拓展中創造更大效益。在三產化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要發動市民積極參與其中,一方面通過農業進城和市民下鄉,促進城鄉統籌,實現城鄉和諧;另一方面可以以城市小區為依托,發展“小區創意農業”或市民參與式都市農業。
參考文獻:
[1]楊殿闖,嚴蘇桐.當前現代農業發展實踐與對策——基于蘇北地區的調查”[J].人民論壇,2016(2).
[2]溫鐵軍,高俊.農業“三產化”階段的制度創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