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移動健康服務使用各種智能移動設備替用戶提供高效、便利的健康醫(yī)療信息和服務,以降低用戶的醫(yī)療成本。研究顯示移動健康服務在國內發(fā)展還不成熟,本文基于已有文獻,構造了一個基于保護動機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的研究模型。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意愿對實際使用的影響顯著,其他因子對行為意愿的影響也顯著,其中感知易感性、健康狀態(tài)和自我效能對行為意愿的影響較大,且反應效能還顯著影響使用態(tài)度。
關鍵詞:移動健康服務;計劃行為理論;保護動機理論
1 概述
移動健康服務MHS(Mobile Health Service)指用戶借助于移動終端訪問移動健康服務應用程序,從而取得相關的醫(yī)療健康服務和信息,積極改善生活工作方式和自身行為向提高工作效率或增強健康體質發(fā)展的服務[1-2]。截至2015年12月中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6.20億,較2014年底增加6303萬人,特別地,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到90.1%[3]。然而,MHS的用戶數量較移動設備的龐大用戶群還是很少,因此就需要挖掘移動健康服務的潛在用戶,本研究將結合健康行為方面的理論,從普通用戶角度研究用戶對MHS的行為意愿。
2 研究模型
以前關于健康信息技術的用戶接受行為實證研究,絕大多數是從技術接受理論角度進行分析。然而研究人員不僅要從技術角度分析,還應就健康行為角度展開研究[2]。
本研究中的健康行為看為采納移動健康服務,保護動機理論PMT分為兩部分:威脅評估以及應對評估。威脅評估包括:感知易感性,個人感覺到自己可能身陷于健康威脅的程度;感知嚴重性:個人感覺到不健康的行為將會給自身帶來危害的程度。用戶只要覺得自身將極有可能受到健康威脅,他們就會本能地產生保護健康的意愿,從而遠離威脅。本研究提出假設:
H1:感知易感性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H2:感知嚴重性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應對評估包括:反應效能:個人對健康行為有用性的認知;自我效能:個人對自己采取健康行為的能力認識。一旦他們覺得某種行為對健康有益,且有信心維護個人健康免于外來威脅時,他們有可能更會愿意采納此健康行為。本研究提出假設:
H3:反應效能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H4:反應效能正向影響使用態(tài)度。
H5:自我效能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許多研究已經顯示健康醫(yī)療服務的采納行為與計劃行為理論TPB中的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相關,且行為意愿影響實際使用。態(tài)度:個人對實行某一行為負面或正面的感覺判斷;主觀規(guī)范:家人或朋友對其是否進行某特定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大小;知覺行為控制:指個人覺得實行某項行為的難易程度。知覺行為控制相當于自我效能,是為計劃行為理論和保護動機理論的共同變量。本研究提出假設:
H6:行為意愿正向影響實際使用。
H7:使用態(tài)度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H8:主觀規(guī)范正向影響行為意愿。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構造了假設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3 研究方法
研究模型共包含8個因子,所有測度項均引用和修改自已有文獻,以確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初步完成后,我們請了20名有移動健康服務使用經驗的同學進行預調查,然后根據他們回饋的意見,修正了問卷的不足之處。
本研究主要對武漢某高校學生和教職工進行調查,調查包括網絡問卷和實際調查兩種形式,共發(fā)放480份調查問卷,對回收的問卷進行整理后,獲得有效問卷328份,問卷有效率為68.3%,統(tǒng)計分析顯示男性為169人,女性為159人。
4 研究結果
我們采用SPSS 20.0和AMOS20.0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測量模型,包括信度檢驗和效度檢驗。信度由復合信度(CR)和克朗巴赫系數(ɑ)值來測量,如表1所示,所有因子的ɑ值均大于0.7,表示了較好的信度;效度由收斂效度和判別效度組成,各潛變量抽取的平均方差值(AVE)和觀測指標的標準負載衡量收斂效度,如表1所示,所有潛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5,標準載荷均大于0.7,表示了較好的收斂效度。
判別效度表示各因子與其指標的相關度是否大于該因子與其他因子的相關度,如表2所示,因子間的兩兩相關系數均小于相應因子AVE的平方根,說明各變量的判別效度較好。
[注:***表示p<0.001,**表示p<0.01,**表示p<0.05。
圖2 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結果]
我們用AMOS 20.0進行路徑分析,檢驗模型的假設,如圖2所示。在影響行為意愿的因素中,感知易感性、健康狀態(tài)以及自我效能的顯著影響作用相對較大。
研究結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8個假設均得到了支持。PMT模型的四個因子都顯著影響行為意愿,自我效能和感知易感性的影響最為顯著。對于TPB模型,使用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自我效能對行為意愿的影響都顯著,行為意愿對實際使用的影響也顯著,且公共變量自我效能的影響相對顯著。研究還發(fā)現,TPB模型和PMT模型之間還有其他聯系,即反應效能對使用態(tài)度的影響也顯著。
模型擬合指數推薦值及實際值見表3,擬合指數實際值均優(yōu)于推薦值,表示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
5 結論
移動健康服務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之上,有龐大的用戶群,其智能感知的這個特點可以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個性化服務。移動健康服務的行為意愿與自身健康相關,還與對MHS技術的接受相關。
理論上,PMT理論偏向分析健康行為,TPB理論偏向分析技術接受,但技術接受和健康行為均可能影響到用戶采用MHS的行為意愿。考慮到TPB與PMT對用戶行為意愿的作用和相互之間的聯系,本研究綜合TPB和PMT兩個角度分析用戶使用MHS管理健康的行為意愿是合適的;實際上,研究結果顯示,感知易感性、健康狀態(tài)和自我效能對行為意愿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此,MHS服務提供商在構建移動健康服務時,要針對各階段健康狀態(tài)用戶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楊子儀,常青,邱桂萍.基于智慧醫(yī)療服務平臺的移動健康系統(tǒng)應用討論[J].科技資訊,2014(08):33-36.
[2]任聰,鄧朝華.移動健康服務用戶接受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4,31(6):1015-1018.
[3]CNNIC.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
作者簡介:
王莉(1990-),女,湖北荊州人,武漢紡織大學管理學院,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移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