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汪波
摘 要:本文分析了鐵路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的優勢和劣勢,從現代物流理念出發,提出了構建鐵路現代物流企業的構想,闡述了鐵路運輸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的對策。
關鍵詞:鐵路貨運;現代物流;虛擬物流聯盟
現代物流業的蓬勃發展對鐵路運輸市場產生了巨大沖擊,運輸效益連年下降,為此,鐵路必須盡快創造條件,實現從傳統運輸業到現代物流的轉換。
1 鐵路具有發展現代物流企業的條件
鐵路具有發展現代物流無可比擬的優勢:
①具有9萬余公里覆蓋全國的運輸網絡,是發展現代物流的基礎。
②具有較為完備的各種信息管理系統,有助于現代物流信息管理網絡的形成。
③具有大量的倉庫、貨場、各種裝卸、搬運設備設施,以及直接與企業相連的眾多專用線,為倉儲和“門到門”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
④具有貨運代理和延伸服務的機構和管理經驗,是開展現代物流服務物質和組織基礎。
⑤現有貨運場站大都處于城鎮或區域的經濟中心,極具成為物流配送中心的地理位置優勢。
⑥具有眾多的固定客戶,物流市場廣泛。
2 存在的問題
鐵路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雖然有著巨大的優勢,但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改進。
2.1不能融入供應鏈
現代物流是基于供應鏈的,不僅完成貨物的位移,而且要滿足企業從生產到消費的各環節、各層次的需求,也就是其服務領域延伸到包裝、加工等領域。而鐵路站點完成的只是貨物的運輸、裝卸搬運等,與服務對象僅是簡單的運輸合同關系,并未滲透到企業的生產銷售領域,成為企業生產銷售活動在流通領域的繼續,因此不是企業供應鏈的一個節點。
2.2 管理體制僵化
鐵路實行的是計劃運輸,貨運裝車計劃要經過站段、路局等層層審批,不能適應瞬息萬變、靈活多樣的運輸市場需要。
2.3 物流管理技術手段落后
現代物流采用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和現代化的設施,服務呈專業化、規模化、全球化發展趨勢。而鐵路運輸由于僅限于貨物的裝車、運輸,對貨物的分揀、包裝等很少涉及,缺少現代化的倉儲等物流設施,在管理上缺少諸如電子單證交換、單證跟蹤、射頻技術等技術手段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統。
3 發展鐵路現代物流企業的對策
3.1 鐵路貨運站應成為供應鏈的節點
基于供應鏈要求鐵路貨運站不僅僅具有單一的運輸功能,還要深入企業的生產、銷售渠道中,分析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流程,確定企業的物流要求,擬定個性化的物流服務。
3.2 應用現代物流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鐵路物流企業必須積極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如材料檢測、商品養護、包裝、流通加工、信息處理、射頻、電子數據交換、單證跟蹤等方面的先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3.3 物流服務綜合化
在傳統的裝卸、運輸的基礎上拓展流通加工、配送等業務,將單一的、斷續的業務整合成全程優化的、各環節之間無縫銜接的完整的物流系統。根據現有貨場的性質,確定發展或轉型方向。如大型綜合性貨運站升級為綜合性物流中心,提供分揀、流通加工、包裝、裝卸、運輸、儲存、配送等一體化服務,還可以提供代辦貨物接車入庫、代理報關、出口商檢等服務;專業型貨運站轉型為倉儲配送中心,成為鐵路干線動脈運輸的毛細血管,實現與貨主的無縫銜接;小規模貨運站可發展為集貨中心,擴大鐵路物流的輻射范圍。
3.4 改造鐵路貨代公司
在體制上,實行企業分設、人員分開、財務分立,建立產權明晰的現代企業制度;在業務上,充分利用鐵路網分布全國主要城市及廠礦的輻射能力,拓展鐵路現有站點的集散、輻射功能,構筑貨代網絡;在服務手段上,加強12306功能,跟蹤貨物服務全過程的動態信息資源,提高服務質量。
3.5 以鐵路運輸企業為核心,構建虛擬物流企業
虛擬物流企業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物流運作與管理,實現企業間物流資源共享和優化配置的物流模式,它由緊密的核心能力團隊(內層)和松散的外圍伙伴物流組織組成。同樣,鐵路可以其強大的實力作為核心,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物流企業建立虛擬物流聯盟,實現商品運輸由單一的傳統運輸方式變成多種運輸方式的最佳組合。鐵路作為物流聯盟的主導核心,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合同體系,實現對成員企業的監督以確保聯盟的運行績效。
4 結論
鐵路作為傳統的運輸企業,要發揮其在貨運上強大優勢,必須融入供應鏈,改變運輸的單一功能,開展物流綜合服務,向現代物流企業轉變,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提升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恒輿.構建鐵路運輸企業集團的戰略思考[J].綜合運輸,2004(1):45-47.
[2]汪鳴.我國鐵路發展物流的思路及建議[J].鐵路采購與物流,2009,4(10):21-24.
[3]胡亟飛.鐵路運輸企業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12):27-29.
[4]周峰,徐慶豐.“漢新歐”國際鐵路發展物流業的SWOT分析[J].物流技術,2015(7):7-10.
作者簡介:
張大勇,男,1967年1月生,副教授,供職于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系;
汪波,男,1968年生,講師,供職于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系。
通信作者:牛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