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湖南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是傳統的農業大省。然而受到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差異的影響,湖南農村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定的區域差異。本文對湖南農村經濟發展的情況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探討了湖南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提出了促進湖南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湖南
由于各地農村經濟的區位優勢、經濟結構、條件要素方面的差異,造成了農村經濟區域發展差異的長期存在,農村經濟區域的差異容易降低社會資源分配效率。湖南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大省,湖南農村經濟的區域差異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通過科學的區域發展戰略,對區域經濟差異進行有效的調控,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湖南各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
湖南的地域面積較大,總體而言具有較好的農業發展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全省的農村經濟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湖南省形成了3個主要的經濟區域,分別為湘西經濟區、湘中經濟區和湘東經濟區。湘西經濟區主要包括湘西自治區、張家界和懷化市;湘中經濟區主要包括永州、邵陽、婁底、益陽、常德;湘東地區包括郴州、衡陽、岳陽、湘潭、株洲、長沙。這3個經濟區域中湘東經濟區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湘中經濟區的發展水平為中等水平,而湘西經濟區的發展比較落后,屬于湖南省的貧困地區。在農村經濟的發展方面也體現出同樣的趨勢,湘東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湘西地區相對落后。
從經濟規模來看,截至2010年湘東地區的人均GDP為湘中地區的1.7倍左右,并超過了湘西地區的2倍。湘東地區的經濟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332萬元,而湘中地區僅為每平方千米170萬元,湘西地區每平方千米僅有72萬元左右。3個區的財政收入差異也比較顯著,湘東地區的財政收入幾乎是湘西地區的4倍[1]。由此可以看出湘西地區的農村經濟實力最弱,而湘東地區的農村經濟實力最強。
根據對3個區域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進行調查可以發現,湘東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將近3000元,而湘西地區僅為1600元至1700元,具有顯著的差異。長沙市農民的收入能夠達到3500元左右,而湘西自治州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僅為1300元左右。由此可見整個湖南地區的農村經濟在發展水平和發展規模方面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2 造成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有很多原因都會造成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這種差異在我國的各省區均有體現,其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有一些因素難以改變,例如環境氣候條件、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稟賦等。還有一些因素能夠得到控制,例如產業結構、技術條件、勞動力條件等。
2.1 農業自然資源條件
農業經濟的發展會受到自然資源條件的較大影響,主要包括生物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礦物資源等。以湘東地區的長株潭三市為例,該地區具有優越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土地總面積占湖南省全省土地面積的13.3%,而且耕地面積的比例較大。僅常德市就占有湖南省全省耕地面積的15%,2/3以上為肥沃的洞庭湖淤積平原,具有700萬畝林地和100萬畝可養殖水面、646萬畝草場,林果業、水產業、牧業和種植業的先天發展條件均比較優越[2]。
湘西地區的耕地面積為13.5萬公頃,未利用土地達到16.61萬公頃,具有比較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和地表水資源,而且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湘西地區的山地較多,可耕地面積較少,給傳統農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2 農業區位條件
城鎮的輻射作用和區位條件都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是靠近大中城市,這樣能夠具備更加便利的運輸條件和更加廣大的消費群體,受到經濟反哺作用。同時靠近批發市場或農產品集散地、沿江沿海也有利于獲得靈敏的市場信息。湘東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城鎮化進程較快,農民的收入較高,使其具有較高的農村經濟整體實力。該地區具有優質的城市群資源,交通非常便利。而湘中地區與粵港澳的距離較近,交通也比較便捷,但是與省域經濟的核心地帶相距較遠,受到的城鎮輻射作用有限。湘西地區為湘鄂豫黔4省交界之地,具有比較落后的區位條件[3]。
2.3 農村勞動力條件
農村經濟的發展會受到勞動力遷移、區域人口素質、區域人口規模的影響,勞動力的道德修養、健康狀況、科技文化水平較高,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湖南省全省的勞動力資源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區差異,農村勞動力數量超過200萬的6個市州僅有懷化市位于湘西地區,其他均位于湘東和湘中地區,而且湘西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資源老齡化的趨勢也高于湘中和湘東地區。在人口素質方面,湘西農村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低于湘東和湘中地區。
2.4 農業科技條件
科技進步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當前湖南省的農業大市為常德市、岳陽市,其次為長沙市、永州市和邵陽市,這些地區的農業系統國有單位從業人員的數量較大。根據湖南省各市州農業系統國有單位從業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情況,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地區正高級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僅為益陽市的1/6,這也體現當地的農業科技條件較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4]。
3 促進湖南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具體對策
2020年湖南省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應該達到6000元,人均GDP應該達到26200元,這就必須保障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速超過5%,人均GDP平均增速接近8%。然而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到2020年湘東地區能夠提前全面實現小康,湘中地區可基本實現小康,而湘西地區的以上兩項指標均遠低于相關標準。湖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會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湖南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3.1 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
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應該成為湖南省政府以及各市州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對各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力財力、資源狀況和自然條件進行摸排,以此為依據制定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規劃,提高發展規劃的科學性。對各區域的勞動力轉移、成人教育、產業發展、城鎮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并將其作為3個五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逐一進行落實。
以政府為主導,將湖南省的區域經濟發展宏觀調控體系建立起來,以“兼顧利益,適度補償”為基本原則,對區域發展的差距進行縮小。政府要將轉移支付制度建立起來,也就是運用財政手段來促進不同地區之間的資源再分配,使全社會的整體福利得到提高,促進資源的優勢配置,使農村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更加穩定和公平。
稅收政策也是縮小各區域農村經濟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手段,本著公平稅負的原則,可以在不同地區推行差別稅率,也就是提高發達區域的稅率,降低落后地區的稅率。差別稅率有利于落后地區積累企業資本,提高經濟發展的后勁。在湘西落后區域,當地政府也可以實施產業化的差別利率,要以當地的行業結構特點和產業結構特點為依據,對其主導部門和支柱產業的發展進行有力的支持[5]。
3.2 培育地方特色,發展農村經濟
湘東、湘中和湘西地區的經濟條件、社會條件和自然條件各有不同,要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培育地方特色,發揮區域優勢。在湘東地區,主要是對紅壤丘陵進行進一步的改造,對環境污染進行積極地治理,推進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綜合效益得到提高。同時加大對鄉鎮企業的扶持力度,培養農村第三產業,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的發展。湘中地區是優質農產品的集中產區,其農產品的質量好、種類多,因此在該地區應該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同時發展辣椒、黃花、油菜、玉米、小麥等旱地農業,積極開發山丘資源,并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開發,實現優質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
湘西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然而其具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湖南的環境重點治理保護區域,在該地區不僅要積極發展旱稻和水稻產業,解決農民的口糧問題,還要立足山區優勢和林牧產品資源,積極發展山區土特產。同時對該地區的水能資源進行開發,發展小能源工業、鄉鎮企業和養殖業。湘西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應該通過積極發展旅游業來建設以旅游服務為中心的新農村,提高農民收入。
4 結語
總而言之,政府應該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保持湘東地區和湘中地區的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同時對湘西地區進行大力開發,培育湘西地區新的農村經濟增長點,加強東西合作,逐步縮小湖南各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差異,促進湖南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梁振芳.國外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與中國農業區域經濟發展分析[J].世界農業,2013(09).
[2]李含寶.甘肅省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對策建議[J].吉林農業,2012(09).
[3]王輝.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策略之淺見[J].中國證券期貨,2012(08).
[4]鐘偉強.依托教育解決民族地區“三農”問題方略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 2010(14).
[5]韓長賦.提質增效轉方式 穩糧增收可持續 鞏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好形勢——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農村工作通訊,2016(01).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5年度湖南省情與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項目“湖南農村經濟發展區域差異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BZZ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