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丁楠
摘 要:在當前醫院臨床治療中,下肢靜脈血栓是常見并發癥,對臨床治療效果產生重要影響。臨床實踐證明,對下肢靜脈血栓患者實施介入治療,有助于快速改善靜脈血栓問題,保證患者預后。本文重點研究了介入技術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中應用的相關問題,并對其具體應用方法進行研究,希望能對相關學者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介入技術;下肢靜脈血栓;應用
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而產生的一種疾病,該病癥會導致患者正常的血液回流受到影響,最終誘發一系列病癥。在傳統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中,主要采用抗凝治療的方法,能有效抑制血栓發展。
但有學者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療后,依然會形成嚴重的血栓綜合征,表面為下肢酸痛、下肢色素沉著等。因此,需要將介入技術應用到臨床上,才能切實保證臨床治療效果。
1 置入下腔靜脈濾器
下腔靜脈濾器主要是為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子脫落而引起肺栓塞的裝置,在置入下腔靜脈濾器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血栓情況、靜脈形態等進行確定一般情況下,年輕患者或者新鮮血栓,應該采用可回收濾器或臨時濾器,在渡過危險期之后,將濾器取出;對于年老或者壽命較短患者,可以考慮置入永久濾器。
在置入下降靜脈濾器中,絕對適應癥包括:
1)有抗凝禁忌癥,或者存在近期出血病史患者;
2)接受抗凝治療后,血栓依然發展患者;
3)下肢靜脈血栓并伴有肺栓塞患者。
從當前研究來看,雖然部分學者對置入下腔靜脈濾器的適應癥有爭議,但是濾器能降低肺栓塞發病率的效果已經得到了學者的認可。因此在置入下腔靜脈濾器中,需要自置入期進行全面的檢測與管理,并根據不同情況選擇相對應的濾器。
2 經導管直接溶栓
經導管直接溶栓(CDT)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血栓清除方法,主要通過血管腔內技術,將溶栓導管插入到血栓部位,再依靠導管側孔,直接灌注溶栓藥物,該方法的主要優點就是實現了溶栓藥物與血栓的直接聯系,其療效確切,且并發癥較少。
在對患者實施CDT治療中,主要根據患者血栓范圍與部位確定CDT的治療入路,一般情況下,主要沿大隱靜脈、小隱靜脈順行入路,也可以經健側股靜脈逆行入路。并且對于不同病癥的患者入路方法也存在差異:全下肢靜脈血栓患者,接受逆行置管干預;僅累計髂股段的靜脈血栓患者,采用經腘靜脈順行直觀的方法。
在置管結束后,用尿激酶為溶栓藥物,劑量為(70±30)萬/U/d,并且需要在7d內將導管取出。整個治療過程中嚴格觀察患者血栓溶解情況的變化,并記錄凝血、血常規等指標,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停止治療。
3 經皮人工抽血栓清除術
經皮人工抽血栓清除術(MAT)主要通過大腔導管插入值深靜脈血栓部位,依靠注射器對血栓部位進行吸抽,最終有效祛除血栓。MAT最初被應用到治療醫源性血栓中,因具有操作簡單、效果顯著等優點而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推廣。
在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中,MAT技術具有多條入路方案,具體內容包括:
1)經腘靜脈入路能有效吸收血栓,但患者必須要長久俯臥,不適用于肥胖或者高年患者。
2)經頸內靜脈入路,實施逆行抽取,這種方法的路經常,多次吸取均需要通過濾器間隙,因此這種方法的炒作較為困難,往往會因為吸栓效果過長而影響治療效果。
隨著MAT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醫學界對該技術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例如,有學者提出,對于累及腘靜脈以上的靜脈血栓患者,在實施MST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8-10mm球囊,將血栓順行拖拽至同側髂股段靜脈附近,再進行吸取。從效果來看,這種應用方法能快速吸收患者主干內的血栓,并快速控制肢體腫脹,避免了出現術后并發癥的問題。
最后在對患者實施MAT治療過程中,必須要正確認識到該技術的缺點,就是會導致患者大量失血,負壓過大也會造成血管內膜損傷。因此在整個治療中,應該嚴格控制患者失血量問題,每次失血量應該小于等于200ml,才能切實保證患者預后。
4 結論
本文重點研究了介入技術治療下肢靜脈血栓的應用方法,并從多個角度,對其具體應用內容進行闡述。總體而言介入技術在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有助于快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重視對患者失血量的控制,避免因為失血量過多而影響預后,這是整個治療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朱亮,張希全,孫業全,等.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綜合介入治療療效評價[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08:570-575.
[2] 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療的療效[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03:233-235+240.
[3] 曹樹偉,郭喜田,王大偉,等.導絲“抓捕”技術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07:525-528.
[4] 王義平,張希全,潘晶晶,等.導絲捕獲技術在左髂靜脈閉塞合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介入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0:1535-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