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楠
一、前言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社會經歷了重要的變革,一直被邊緣化,甚至被批判,抑制的傳統文化也開始受到推崇和新的價值重估,書法藝術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同時更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脈,在中國社會文化轉型時期,同樣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及生存環境和方式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恰恰是這種巨變,使得書法創作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資和社會基礎,與此同時,藝術創作思想也在不斷的解放,藝術理論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深入,大批藝術人才得到充分的發揮平臺,文化藝術管理機制也在反復摸索與實踐中逐步完善。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書法藝術也有著數千載的傳承,并以其獨特的造型性、抽象性和極高的審美價值,為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加了燦爛,輝煌的一筆,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欣賞者,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產生的藝術創作風格與藝術審美標準都不盡相同,或者說是有著明顯的差異,正如眾人所了解的那樣“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現當代書法創作在深入書法歷史傳統的同時,也在把握著現在,更放眼于未來。
二、書法創作多元化
所謂“多元化”即是:在任何某種程度上相似,但又有著諸多不同的方面的組合。那么書法創作多元化,我認為它則是在書法或者講是漢字基礎上的創作多元化,在這其中就包含了諸多方面的內容,如書體的選擇,篆隸楷行草,每一種書體的選擇,都會出現不同的章法效果;其次是創作形式的選擇,豎式,橫幅,冊頁,扇面等;又或者書寫者創作風格的多元化,二王尺牘,明末尚勢,尚態的行草書風,質樸雄強的北碑書法,這一系列的因素都為當代書法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
現當代中國已為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可觀的場景,正是這個嶄新的局面,使書法藝術創作多元化格局趨勢成為可能,從秦漢的古樸,到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到現在對于只對某一種書體或者是某一家書風的全面繼承的創作方式已經成為了過去式,由于現當代書法家們重視個性的張揚,以及現階段書法文獻的大量出土,取法資料的日益增加,加之現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的改變,使得書法創作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姿態,并朝著這種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不斷發展,這已然成為了當代書法發展的特點。
三、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的實現途徑
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門類中的“藝中之藝”,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痛苦艱難的新舊蛻變過程,在改革開放的這一思想解放的潮流影響下,徹底擺脫了實用性的制約和舊式創作修養觀念的局限與束縛,以嶄新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方式來展示其藝術本體意義上的存在價值與美學意義。此外由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當代書法藝術的社會環境和狀態都趨于復雜化,價值取向也顯得更加的多元化。
1、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多元文化共存
傳統文化是書法藝術的靈魂,熊秉明先生以其學貫中西的研究實力,在研究了中西方文化以及書法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之后得出“書法藝術是中華藝術的核心的核心”。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藝術形式,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為其注入了許多美的色彩,在二十世紀初期,雖然碑學余波尚存,但書法在現代文化體系中已占據不到合法性的地位,從文化立場來說,書法與整體文化思潮已經失去聯系;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書法雖呈現出后碑學效應,但由于受到大文化的冷落,書法本身的發展還是受到很大的限制;五十年代后受意識形態文化的籠罩,書法仍處于邊緣化地位;二十世紀中期以來書法與文化的關系表明書法的盛衰興廢與社會文化機制的影響息息相關。八十年代初,書法熱與美學熱同時成為社會文化藝術領域中被廣泛關注的焦點,而且對書法藝術的創作與研究,也一改傳統的那種論經述史的模式,這表明書法美學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要一脈,伴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也已經開始開始煥發出強烈的生機,正是由于這種中西方文化與藝術等各方面的相互交融,使書學研究的模式與傳統的藝術格局都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從而又進一步推動著當代書學的現代轉型和書法文化審美多元化的實現以及理論觀念的更新,在這一文化轉型時期,中國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的趨勢日益明顯,這一階段書法藝術的創作經歷著一個從無序到有序,從自發到自覺的一個漸變過程,其中書法創作的審美價值,藝術品位與格調都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當代書壇則出現了大致三種創作流派共存的局面:書法傳統派,書法新古典主義,現代書法,這三種創作流派都是以不同的藝術主張,不同的創作規律,以及不同的審美傾向創造者截然不同的書法藝術作品,都各自從一個側面豐富著當今書壇的創作模式,當代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趨勢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將會面臨更大的碰撞,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多元化文化并存的局面,將成為每一位書者現在和未來都必須思考和權衡的問題。
2、展廳時代與市場經濟的市場導向性
在書法熱與美學熱的共同推動下,中國書法藝術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以其迅猛的態勢影響著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當代最為廣泛的社會審美現象。一般來說,開拓創造新的藝術生機,打破一種舊的藝術格局,總是依賴于一批新的藝術家的出現,改革開放之后,書法與其他藝術門類一樣,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中最先激活的就是一批老藝術家,諸如舒同、啟功、林散之這樣的書法家,周俊杰、劉剛紀、丁文雋這樣的書法理論家,正是他們卓越有效的創作、教育、引導,使書法熱潮有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對書法藝術的發展以及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功績。此外藝術作品需要通過一定的展示形式向社會傳播其影響,加以體現其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展示形式則有展覽、征集出版、報刊發表、電視音像制作,還有最新的新媒體傳播等。中國書法在新時期的振興與飛速發展,還體現在眾多的展覽賽事上,諸如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等,不同層次,各種名目皆備,其應征者之眾,作品花色之多、形式之豐富,藝術風格之多樣,盛極一時,光耀書史,每一次全國性的大型展覽都牽動著千萬書法家與書法愛好者的心,極大地調動著他們的創作熱情,而每一次的展覽效應,都在書法風格及審美趣味追求上對其后全國書風的變化起著重大的導向作用。當代書壇參展、獲獎已成為每一位應征者的創作目的與創作動力,展廳時代的展覽機制不斷將書法從傳統書齋推向公眾空間,展廳一時間成為眾多書家追逐的競技場,當代的書法家已經不再是那種寒窗苦讀的舊式文人,而是融入了全球大文化環境,站在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的時代前沿,無論是對個體存在價值的探索還是關乎宏觀的文化觀念,當代書法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展廳的陳列、傳播和教育功能來推動的,大部分的書家們均自覺地參與到展覽賽事活動之中,并在展廳中與其他視覺藝術家交流和互為影響,書法作品雖然在氣韻與內涵上與古人經典法帖存在較大差距,然而其款式的新穎多樣、筆墨技巧的豐富多變、取法范圍的寬泛廣博、個性風格的張揚出新,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盲目地厚古薄今也只能造成創造思維的萎縮與前進步伐的放慢。從書法創作的變化與發展來看:從秦漢的古樸,到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到今天的以碑入字,以畫入書,王鐸熱、章草熱等各項潮流都表明當代書法藝術的創作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審美趨勢,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當今書法創作的歷史意義與美學價值。
隨著西方經濟體制的引進以及世界格局的不斷發展變化,藝術也同樣進入到了它的市場化與商品化時代,書法在脫離了實用以及士大夫的狹小空間來面對現代人群時,它將被現代人群的不同審美意識所選擇,而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同人群都有不同的標準,這是由于時代的發展所致,而展覽的介入將使其狀態發生諸多改變。由此便不得不以之為出發點來對當代書法概念的外延進行進一步的解讀。現代的書法與展覽機制間存在一個和經濟有關的問題,因為展覽不僅僅是一種文化活動,而且是一種經濟活動,一方面展覽需要經濟做支撐才能進行下去,另一方面展覽也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正因如此它才可能被現代的商品社會所接受并成為新的傳統。可以說展覽機制的確立,標志著書法商品化的開始。從此書法展覽在承載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將每位參與者的經濟利益緊緊系在一處,而這種結合,就必然會導致“羊群效應”的產生,這是藝術商品化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在民國時期就出現了陳師曾對齊白石的書畫作品進行市場運作的例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各項書法展覽賽事的熱潮,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現象和社會對藝術家的追捧已順其自然的認為藝術主動進入了市場,當然,這種情況下,市場的游移不定與傳統美學重典范的理念發生了激烈的沖突,從而已經形成的書法商品化和人們對新觀念的不適應這兩個問題出現在了當代書家面前,書家既不能舍棄市場這個經濟杠桿,又不能放棄已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于是必須在兩者之間選擇適合的切入點,而恰恰是這個切入點成為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書法創作多元化格局逐漸形成的根本原因,也是其形成的根本途徑。
四、結語
總之當代書法創作是多元的,在進行書法創作時,既要繼承傳統,又必須要發展創新,當然繼承并非是一味的模仿古人,定要有所取舍,書法藝術是不斷進化和完善的,書法創作也應當追尋這種途徑,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格調品味都會隨之發生變化,人們不應滿足傳統的創作模式而需運用更多的創作手段,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書法藝術不斷走向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