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進賽
【摘 要】極端追星的危害有很多,尤其是青少年群體,這一群人陷入對明星的迷戀難以自拔,無法正常的學習,行為瘋狂到嚴重影響自己乃至家人的生活,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中學生中出現極端追星族除了外部環境之外,還有其內在的心理因素,在分析這些心理因素的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措施,方便教師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旨在能夠使這些中學生們正確看待明星,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從一種變相的追星行為中抽離出來,回歸正常生活。
【關鍵詞】極端追星族;青少年;心理因素;思想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大眾媒介上群星閃耀,“追星”熱一浪高過一浪。對于自己所追的星,青少年學生會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聽他唱的每一首歌曲,對他的比賽更是一場不缺。不僅如此,他們還瘋狂地購買明星的畫冊、唱片,收集明星們的一切資料,從生辰星座、身高體重、興趣愛好、服裝的品牌到戀愛情史,如數家珍。他們下課說星,上課也談星,甚至會因為對明星的發型等意見不一而爭論不休,大打出手。他們極力效仿星的發型、穿著風格,喜歡星們喜歡的一切,為星哭為星笑,以知星為榮,以不知星為恥,好像活著的所有目的就是為了關注他們所喜歡的星。
一、青少年“追星”心理解析
追星族多為青少年,這是因為生理上的發展變化使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能獨當一面,渴望擺脫父母的控制。然而,有限的生活經驗又使他們不能沒有父母的幫助,這種矛盾狀況使他們感到很苦惱。因此,他們選擇崇拜擁有能力、地位且獨立的偶像,希望通過偶像崇拜來實現獨立自主的目的。
其次,追星現象是青少年尋找認同榜樣心理的一種折射。不管是歌星、影星等,都與公眾的某些心理如富有、引人注目等相契合,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公眾的喜愛。青少年的心理上同樣需要一種榜樣來加以效仿。
然而,由于思維方式等的不成熟,青少年在追星過程中常常出現心理偏差,表現在對明星的崇拜盲目狹隘,將明星等同于自己的私有物,不允許別人對其表示不滿,且心理承受力極差,在自己的要求無法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采取極端的言辭和行動。情況嚴重可以定義為“偏執追星族”。
二、青少年“追星”的不良后果
偏執追星作為一種病理性準社會交往,反映出的是一種對媒介產品的不當使用和病態依賴。教育部“媒介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組曾經將媒介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總結為6個方面:①不懂得自我約束,耗費過多時間接觸媒體,影響學業;②導致自我封閉,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溝通能力減弱;③依賴圖像信息,減少閱讀興趣,導致思維簡單化、平面化;④媒介傳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⑤影響青少年的消費觀念,使其消費行為變得沖動而缺乏理智;⑥媒體使用不正確,對未成年人生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三、青少年“追星”給予的引導與建議
1.引導學生恰當的認識自我
處于青春發育期,青少年對于自我的認識還不夠全面,而且完全不能確定自己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在迷茫的時期容易在明星的身上尋找自己的未來。因此,學校教育應該著重引導學生恰當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并幫助他們探尋如何從自身條件出發獲得最好的發展,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就是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只能成為最好的自己,無論追逐多久多遠,他都不可能成為別人的第二。
2.學校與家庭的共同關注
學校與教師的正確引導。學校與教師應該從單一的對學生分數的關注轉為對學生能力與個性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盡量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多組織校內與校際的交流活動,給他們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對待中學生追星現象的態度,應該是寬容而不縱容,適時引導。在教學案例的選擇上,可以嘗試選擇一些正面的明星人物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明星背后的奮斗經歷,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學習熱情,同時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
3.注重社會教育影響
青少年不僅是家庭成員、學校成員,也是社會成員,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只重經濟利益,輕視文化素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媒體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近年來,社會上涌現了許多選秀節目,使偶像崇拜成為一種全民運動,青少年觀眾被卷在里面,極盡激情和瘋狂。不能給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營造正確健康的文化氛圍,是全社會的嚴重失職、失范。所以,應加強全社會對這些現象的理性思考,政府也要汲取教訓,加大對文化活動的合理調整,舉辦讀書會、科技展等活動,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由此可見,追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追星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逐漸失去自我,超出了應有的底線,沉迷于其中無法自拔,甚至為此做出一些傷人傷己的極端行為。所以中學生中的極端追星族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良好的引導,幫助他們從病態的心理中走出來,樹立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擺脫對不切實際的沉迷。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培養理性追星,切莫做極端追星族。
參考文獻:
[1]孫天威.楊志剛.對青少年追星現象心理學分析及教育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2,(2).
[2]李明澈.認知理論與青少年追星現象[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7).
[3]郭秋艷.透過“追星”看青春期心理問題[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