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炆佳
摘 要:彈藥是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如今已經得到了各個國家的重視,發展新概念信息化彈藥技術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就新概念信息化彈藥技術的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概念信息化;彈藥技術;應用
當今世界格局復雜多變,軍事武器成為各國軍事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軍事部門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新式武器的研究,力求研制成更先進、更有殺傷力的新式武器。而武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彈藥的新概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觀念中彈藥的作用是對地方的目標進行毀滅性損傷。
而現代新的軍事領域為彈藥提出了新的概念,不再使用殺傷性武器彈藥來消滅戰場上的敵軍,而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摧毀敵軍的作戰部隊的核心設施。不再用彈藥來消滅敵軍中的士兵和平民,而是要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摧毀敵人的后勤保障系統。所以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推動著軍事武器研究的發展,彈藥的信息化也是信息化戰爭向軍事界提出的新要求。
1 巡弋飛行的巡飛彈
巡飛彈技術綜合了無人機技術和彈藥技術的優點,實現了在目標區上方進行巡弋飛行,是一種能夠待機執行多種任務的新概念彈藥。巡飛彈能夠精準的襲擊目標,并且返回進行現場偵查并且對襲擊后的效果進行反饋。另外它還可以通過通信系統向地面返回目標位置、性質、性質等詳細信息,對需要進行動態精準信息反饋目標和機場、航空母艦轉斗群等目標的偵查、襲擊工作發揮出了重大作用。
巡飛彈的組成主要有承載飛彈的有效載荷裝飾、引導飛彈沿設定路徑行駛的制導裝置、促進導彈前進動力推動裝置、控制裝置以及穩定裝置等組成。
飛彈與傳統的飛行武器相比有著諸多的優點:如與無人機相比,有著傳統導彈擁有的多種武器發射平臺,適合于多種兵種的使用功能,具有快速作戰、戰術靈活、突防能力強的特點。但是比傳統導彈更為優越的方面是,具有“巡飛導彈”功能,能夠在空間更長時間、更廣范圍作業,并且精密作戰性能更高了,能夠發現并攻擊隱蔽時間的敏感目標;與巡航導彈相比,飛彈的體積更小、雷達截面也小得多,這就使得它的隱蔽性更高,并且成本低,性價比高;與制導炮彈相比相比,能夠根據實際戰場情況的變化,隨時調整飛行路線,對目標能夠體現出較長時間的威脅,實施“有選擇”的精確打擊。
巡飛導彈的發展優勢:
1)兼容性好,能夠適合應用在多種武器系統之中,海陸空三個兵種都能夠投放巡飛彈,可以利用火炮發射或者飛機直接投放的形式進行投放。
2)巡飛彈能夠攜帶不同的有效載荷進行多種作戰任務的實施,可以完成偵察、監視、指示、效果評估等多種任務,也可以實現對目標的精準打擊,或者有效把偵察和打擊功能結合起來,實現對戰場上的運動目標的精準打擊,也可以對重要的作戰區域進行可持續的偵察和壓制。
3)巡飛導彈可以利用先進的動力系統,使得導彈在空中的滯留時間大大延長,實現作戰的持久性,有效提升了機槍攻擊彈藥的威力。
4)巡飛導彈跟其它導彈一起共同組成一個作戰網,使得導彈間能夠相互通信、相互配合,進行任務的合理分配。這也是巡飛導彈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2 靈巧彈藥末敏彈
靈巧彈藥末敏彈簡稱末敏彈,也叫作敏感器引爆彈藥。此種導彈是通過在導彈末端安裝這一種特殊裝置,進行目標的偵察,并且使得戰斗部能夠根據偵察結果進行攻擊的現代彈藥。靈巧彈藥應用到了多種子母彈藥技術,可在多種平臺上進行發射,但是主要的發射平臺是裝甲車。末敏彈藥與常規炮彈相比,增加了自動偵察、識別功能,有效增加了炮彈的集中率,效果好。
炮射末敏彈主要由母彈和發射裝藥組成。母彈的組成有彈體、時間控制器、發射機制、末敏子彈等。末敏子彈還有減速減旋器、敏感器系統、先進戰斗部等部分組成。敏感器是炮射末敏彈的核心組成,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探測器探測出復雜環境中的攻擊目標。另外此種彈藥的一種突破就是采用了多種敏感器,使得敏感器之間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克服了單一體制敏感器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其攻擊威力。中央處理器是此種導彈的大腦,負責者驅動的控制和電源管理活動,并且同時兼顧數據采集、信號處理和火力決策等一系列輔助功能。
末敏彈的發展趨勢主要是敏感器技術和爆炸成型彈丸技術。目前傳感器技術主要是采用的各種獨立功能的單一技術,今后朝著毫米波和紅外線雙模技術方向發展。
3 結語
除此之外,我國軍事領域還有多種功能強大的導彈,這些導彈也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革新也在逐漸實現信息化、高效化、科學化發展。相信新概念信息化導彈是世界軍事的發展總趨勢,它將會為國家的軍事作戰做出突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郝慶江.關于彈藥技術的探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5).
[2] 王陣,劉朝陽,王子龍.信息化彈藥特性及其發展建議[J].價值工程,2012(30).
[3] 劉鵬,張寶華,姜成鵬.機動式危險品彈藥處置與運輸關鍵技術研究[J].科技信息,2013(34).
[4] 高輝.淺談高新技術彈藥設計思路[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04).
[5] 唐壽江.彈藥技術管理中的靜電危害防護[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