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銀萍 周小萍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6.22.165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主,單純的實踐訓練只會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將教學內容引入比賽項目,將操作要領設置為評分標準,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提出的一大改革和挑戰,更是對教師和學生提出更高要求。
關鍵詞:以賽促學 教學模式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8(a)-0165-02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國家大力提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并制定相關政策扶持,伴著這種良好機遇,近年來高職教育發展迅速,高等職業院校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而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質量偏差、學習意識薄弱[1]、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很難達到。
競爭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體現人的社會本質,是一種人性[2],通過競賽的形式進行的活動,在“爭先”的意念驅使下,人們往往會竭盡全力去爭取,唯恐落后。作為教師,曾目睹了無數次學校舉行的歷屆運動會上,運動員們積極參與、勇于拼搏、為班級爭光的競爭場面,可以說他們在用全力詮釋著“名次”的意義,用奮進印證著“團結”的力量。他們之所以能這么積極參與進來,是因為他們的目的很明確(獲獎奪冠),為踐行此目的甘愿付諸辛勤和汗水。而在學習上,洽洽相反,沒有動力,沒有目的,這種背景下進行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對于學習自覺性較差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僅僅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根本談不上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教師也感覺力不從心,自信心也是一再被打擊。由此,筆者嘗試在教學中引進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經過一學期的摸索試行,取得了一定效果,以下是筆者對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一些思考。
1 以賽促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競爭意識
目前學生在學習上比較被動,原因是缺乏動力和目的,通過比賽的方式,可以將專業知識點轉變為比賽賽項,因為比賽流程及評分標準的細化使學生的學習和訓練變得目的明確,過程清晰,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
如筆者多年從事的《生物化學》課程的實驗項目之一,用分光光度法測定還原糖,其中可以分解為若干小技能,如: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分光光度計的使用方法、標準曲線的繪制方法以及數據處理等,根據每個小技能的特點,設計比賽項目,讓學生在學習中比賽,在比賽中學習,起到以賽促學,以賽督學的目的。
以競賽的形式進行的教學可以啟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競爭欲望,在競爭中學到知識,在比賽中查找差距,通過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課堂積極性,內化良好行為習慣,激活學生內在學習動力,能夠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2 以賽促學,激發學生的團隊意識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主席說“高科技時代,合作比競爭更重要,不會合作的人不是現代人”。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的主導作用逐步減弱[3],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學的主題,也逐步主導小組的學習。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合作的環境,使實驗小組有更多的時間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相互鼓勵。在生物技術領域,很多時候一個完美實驗結果的獲得往往是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團隊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如筆者在從事理論課的教授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我首先將班級分組,根據自由組合的方式,每4人分為一組。為了增加趣味性,我還請同學們為自己的小組冠以能反映該小組特點的名字,通過“起名”的過程,我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非常驚人,如“李莫肖章組”“元氣爆表組”等,通過這些“組名”,能夠清楚感受到90后學生勇于爭先、不甘落后和個性張揚的時代特征。
3 以賽促學,激發學生職業規范的形成
高等職業職業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須面向市場,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走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要著重培養學生具備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以及綜合職業素質。對于普通的院校來說根本沒有能力來完全創建一個真實的企業環境,因此,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般按照學?,F有的實踐條件開設相關的實訓課程,可能存在著技能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鉤的現象,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規范,在以賽促學的過程中,可以創設一個模擬的企業環境,同時引進企業的規范確定技能比賽的規則,讓學生在一個相對接近企業要求的環境里進行技能的比拼,大大增加了技能學習的實際應用效果,對學生正確認識企業技能要求也是一種有效提升。有利于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逐步形成一種技能操作上的企業規范。這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是非常有利的。
以賽促學,以賽督學,喚醒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求知欲望,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雖然有些學校已經嘗試實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此模式下進行的教育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提出的一次改革和挑戰。
第一,以賽促學,是對教師提出的一大挑戰。
教師先告訴學生要賽什么,要做什么,學生為賽而學,要賽好必須先學好;同樣,教師為賽而教,要賽什么就教什么,將教學內容納入競賽的主線,通過競賽反過來檢驗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優秀的教師必須有對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把握,知道企業需要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應該教會學生什么,并把這些內容巧妙融入競賽中。組織良好的競賽,可以設計出生動有趣的創新內容,賽前認真解答學生問題,啟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4]。因此,教師就必需進行個人能力的塑造和提升,以適應或者把控整個比賽的過程。
第二,以賽促學,是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按部就班,學習壓力相對較小,而以賽促學模式下,學生作為參賽選手參與到學習之中,從查閱資料到熟練操作再到規范流程,一路下來除了老師的指導以外,多半時間都是自學的過程,這對于從小受傳統教育成長而來的學生來講,的確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大挑戰。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相對比較薄弱,如何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就需要教師們深入思考和不斷摸索。
4 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因此,作為高職教育者,任務就是要培養理論夠用、實踐過硬、適應社會需求的畢業生。鑒于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特點,需要更多的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激活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激發學習潛能。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克服了傳統教學的死板和低效率,競賽過程中融入職業規范,使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比賽不僅學習了必要的操作技能,還培養了一個準企業員工的規范意識、團隊合作意識以及探究的科學精神。當然,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不斷摸索,不斷完善,最終達到“寓賽于教”與“寓教于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新梅,楊桂霞.淺析高職院校學生特點及管理方法[J].現代企業教育,2013(12):115.
[2] 秦維紅.論競爭是人的本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135-139.
[3] 王淑英,范紅哲,劉志紅.在高校體育健美操教學中實施“合作 學習”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4):531-533.
[4] 陳金鷹,尚琴,李楊.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探討,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C]//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06: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