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晴 黃莉
摘 要 本文以研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行為動態,提出新型的集體活動管理模式,提高集體活動參與度為目的,以“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為例,利用個案分析、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集體活動參與現狀進行分析,并通過O2O活動平臺試驗情況提出對策建議,希望對高校第二課堂的改革有所啟發。
關鍵詞 95后大學生 集體活動 O2O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8.091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behavior, proposed model the collective activities of the management mode, improve the collectiv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degree for the purpose, to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using case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study,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methods of collective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ring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rough o2o platform test, and hope it is helpful to the reform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Key words 95s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ive activities; O2O management mode
0 引言
有效的集體活動是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鍛煉綜合能力和增強集體活動凝聚力的主要途徑。在高等院校,可從“團、學、社”(團委、學生會和社團)三方面對集體活動進行分類。對于參與度的界定問題,Hammel(2008)認為參與度指的是參與者認真投入到活動選擇、活動進程以及活動評估上,真正成為活動的一部分,并且在活動中感受到了個人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受到他人的影響并且和同伴之間形成或親密或疏遠的關系。
在新媒體不斷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價值判斷的背景下,這些95后大學生具備著與90后、80后大學生截然不同的特點。 在當前思想言論相對自由的社會,“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林桂澤(2014)將“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歸于五點:集體主義意識減弱,功利主義化、學習膚淺化、生活世俗化增強,心理耐挫性減弱。魏麗芬(2014)提出學校對大學生集體意識教育不足是大學生集體意識弱化的一部分原因,強調了學校這一特殊角色對于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的重要性。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部(NCES,2012)統計的數據,課外活動對學生的積極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參加課外活動的學生更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到課率比不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還要高15%;參加課外活動能夠勞逸結合,提高專注度,并且能夠交到一些共同學習的小伙伴,提高學習成績;參加課外活動的同學責任感、歸屬感等都相對較高;參加集體活動在無形中提高了能力,增加了成功的幾率。
雖然學生能夠在參與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變得更加理性,也能夠提早適應社會的復雜,但是,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中還存在一部分學生是幾乎不參加集體活動的,而很多參加的同學則認為活動多、雜,與自身期望有差距。怎樣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完整地體驗大學第一、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完整教育體系;怎樣把握課外活動的數量和質量才能使學生不是一味地舉辦和參與活動,而是真正在這個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江財國際95后大學生活動參與度現狀的分析
1.1 問卷的設計、發放與回收
我們設計與發放問卷主要是為了調查目前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95后大學生集體活動參與現狀以及同學們對集體活動設置的意見與建議。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是江財邁入21世紀之后,依托本校在經濟,管理學學科背景和專業優勢而成立的新學院之一。綜合中西方教育模式的長處使得國際學院具有其獨特性,對于探討新型教育模式有著一定的優勢。
由于調查的開展在2015年9月,考慮到15級新生剛入學,還未體驗學校集體活動,因此調研主要面向國際學院13、14級學生展開。我們利用問卷星進行網上問卷發放,將網絡鏈接通過班委通知等信息渠道下放至每一個調查班級,盡量使得樣本分布均勻。在閱讀相關領域的研究報告以及類似的問卷研究之后,我們對活動舉辦方和活動參與方進行了相關訪談,并向統計專業老師請教問卷設置、樣本數量等問題形成問卷初稿,反復修改完善問卷,最終全面發放。截至2015年9月底,我們一共收回314份問卷,剔除11份無效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303份。13、14級總在讀人數為1141人,樣本數占比26.56%,其中13級樣本數占比25.2%;14級占比29.4%。國際會計、國際金融、CITF、CFA的抽樣比例分別為27%、31%、32%、22%。樣本分布較為均勻,認為樣本有一定代表性,但由于樣本數相對較小,不可避免的存在抽樣誤差。
1.2 調查情況分析
為了對活動舉辦方以及活動參與方提出針對性建議及對策,我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對問卷進行分析。
1.2.1 了解活動信息途徑分析
六種信息途徑中,選擇學院官網的人數為47,班上告知的人數為261,微信平臺的人數為106,朋友、室友告知的人數為93,宣傳海報、下班宣傳的人數為61人,僅一人選擇其他。Q統計量觀測值為518.506,相應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 ,拒絕原假設,認為同學對各種信息途徑的使用率存在明顯差異,班會班委告知的作用最大。
1.2.2 活動參與及激勵方式分析
六類活動中,選擇社會實踐類活動的人數最多,共計230人;其次是學科和商業競賽類活動比較受歡迎,人數達128人;品性修養類活動的選擇人數僅為35人;學術科研、文體藝術、團學工作三類活動被喜愛程度相當。
在對“認為不參加集體活動的主要原因(多選)”的調查中,216人選擇“認為活動意義不大”,184人選擇“沒時間沒精力”,107人選擇“信息渠道不暢通”,僅有16人選擇其他,其中有一半以上選擇其他的同學都認為是自身缺乏自信。
在最受歡迎的獎勵機制數據分析中,實習機會獎勵受歡迎程度位居榜首,其次是學分兌換、評選加分等。Q統計量觀測值為280.876,相應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 ,拒絕原假設,認為同學對各種激勵方式作用的看法存在明顯差異,實習機會獎勵的作用最大。在激勵機制中,我們對學生對學分績點制度的認同度作了分析。統計數據顯示低年級同學對學校學分績點制度①的認同度比高年級同學的認同度高。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學分績點制度越來越完善,更加科學地根據活動層次設置與之相適應的績點,同時增加了老師在該方面的指導環節,使得該制度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是由于高年級學生經歷的活動更多,更加能體會到由于制度的缺陷所暴露出的問題,因此對于學校學分績點制度的完善,應該更多聽取高年級學生的意見。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發現,學生對就業方面以及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比較重視,他們更愿意參加商業實踐和專業學科競賽類項目,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職場能力,豐富簡歷,以增強就業競爭力。選擇參加活動的依據是活動的“有用性”。相比之下,品性修養類活動是最不被看好的。在這個就業壓力日趨增大的時代,大學生也更加功利主義化。
1.2.3 價值觀分析
從性別、獨生子女與否兩組變量對95后價值觀的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結論性別與是否為獨生子女,對價值觀的影響不大。
從調查結果看,41.72%被調查者崇拜“活出自我的平凡人”,36.31%被調查者崇拜“商業領袖和企業家”;問題“你是否愿意響應國家號召去服務大西北?”中顯示只有28%的被調查者有服務基層的明確意愿,而愿意服務基層的人里面將近四成人的動機出于“利于未來發展”。而在問題“你對自己的現狀滿意嗎?”可以看出,對自己滿意和不滿意的占比相當,前者略微多于后者。綜合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國際學院95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偏向于尋找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跟隨不盲從,也對不斷提升自我抱極大熱情,但服務意識和犧牲精神偏弱。
2 O2O管理模式的引入及成果
根據以上調查分析的結果,我們認為在如今幾乎每個學生都智能手機不離身的情況下,若能利用微信平臺,或是手機APP,將“O2O模式”運用到活動的宣傳、參與及后期評估中,將大大提高活動管理的運作效率,提高活動舉辦者和參與者的積極性。由于江財國際對本次研究的大力支持,我們得到相關技術人員及資金支持,建立國際助手微信平臺并引入PU口袋校園手機APP,并修訂了《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創新實踐活動學分實施辦法》,我們得以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隨著制度的出臺及平臺的使用,學分激勵加上參與感、體驗感及績點積分即時入賬的滿足感,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劇增,幾乎所有活動的參與席位均會在幾個小時內“搶完”。實踐證明,該模式對于解決目前的存在的問題,提高集體活動參與度以及提高活動質量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創新宣傳方式。現在活動宣傳的主要途徑還停留在班群傳播、貼宣傳欄海報、發傳單及下班宣傳等傳統方式,既費時費力,又難以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引入“O2O模式”,將宣傳、報名一體化,把活動的具體信息、宣傳視頻等一并放在平臺上供學生查看,建立這樣一個固定的宣傳平臺,定期為學生發推送消息,學生亦可直接在平臺參與報名,大大減少宣傳和報名的程序;而新潮和便捷的活動查看模式及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宣傳界面都非常符合95后大學生的審美,也使得學生在獲得新鮮感的同時更加積極地參與其中,逐漸讓打開手機看活動成為一種時尚。舉辦方則不需要擔心信息發布不到位、沒人參加的窘境,更加專注于活動的質量。
(2)建立雙重評估反饋機制,提高活動質量。在互動平臺中,舉辦者可以和參與者進行直接對話,有利于帶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增強集體活動中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通過這一平臺,舉辦者根據每一個參與者的表現進行評價,參與者則在參與活動后對活動各方面進行評分,建立這樣一個雙重評估反饋機制,讓雙方都能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從而不斷改進。
(3)與學分績點制度相結合,引入積分獎勵機制。學校原有的學分績點制度融入其中,并直接與成績掛鉤,將硬性要求和軟性激勵相結合。為融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自2014級學生起將創新實踐活動學分以“學科實踐”課程列入各專業培養計劃,作為必修課程,制定了“績點”轉“學分”的可操作規則。學生通過參加學科競賽、校園活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團學工作、學術科研、技能考證即可獲得相應績點,大一至大三學年,績點累積超過60個即可獲得該課程學分,績點數對應課程成績;同時,輔以“積分”兌服務的制度,學生參與或組織活動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服務,而服務由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提供,從而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成長互助的平臺。
3 充分重視參與者,提供科學性指導
根據調查反饋情況,參與者本身的問題也會影響集體活動參與度。針對調查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時間管理上的指導。調查結果顯示許多學生不參加活動的理由是認為自己沒有時間,然而事實上很多活躍在集體活動中的學生學習成績也不錯。對于學生來說,其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不善于管理時間。由于大多數同學在中學時期都是埋頭苦讀,極少需要考慮如何平衡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建議在每一學年大一新生接觸集體活動之前開設相關講座,指導更多的同學學會如何正確管理自己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自身全面發展。
(2)心理上的指導。由于對自身特征不夠了解,盲目參與活動的同學不在少數,以致于在集體活動中不僅無法較好地汲取營養,反而產生了排斥感。更有學生因不夠自信,害怕在集體活動中受挫而拒絕參加集體活動。學校應當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的作用,多開展心理知識方面的講座,鼓勵學生與心理老師進行交流,加強其對自身性格特征的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有針對性地鍛煉、提升自己;同時可以在每次集體活動中邀請一位學校老師作為指導老師,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為學生作出科學性的指導,使學生在活動中最大程度地獲益。對于學生普遍功利主義化增強、服務意識較弱的現象,學校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心理的引導教育。
4 結語
大學生集體活動是大學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第一課堂的教學活動起著無形的促進和補充作用,在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力量。面對個性日益鮮明的新時代大學生,傳統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研究并掌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行為動態,采用新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開展各項活動形式內容層面的創新尤為重要。一方面,集體活動應該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讓學生自愿參與活動并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愉悅感;另一方面活動的設計不能因過于迎合學生的喜好而喪失了本身的引導力和影響力。唯有以“辦好活動,培養健全性人格,提高綜合能力”為核心,充分重視大學生集體活動,不斷推陳出新,才能使得高校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相輔相成,形成完整的高校教育生態系統。
注釋
① 學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種,是通過學分衡量學生學習質與量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績點制是實行學分制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每個高校的培養方案不同,配合的學分績點制度也不同。
參考文獻
[1] Hammel Joy, Magasi Susan, Heinemann Allen, Whiteneck Gale, Bogner Jennifer, Rodriguez Evelyn. What does participation mean? An insider perspective fro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008.
[2] Roulin Nicolas. Bangerter Adrian. Students' use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positional advantage in competitive job markets[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13.
[3] Wang Xueli, Kennedy-Phillips Lance. Focusing on the Sophomores: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Academic and Social Involvement of Second-Year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13.
[4] 林桂澤.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J].現代交際,2014.1:218-219.
[5] 魏麗芬.新環境下大學生集體意識弱化現象的探究[J].福建信息技術教育,2014.4:39-41.
[6] 陳瓊瓊.大學生參與度評價:高教質量評估的新視角——美國“全國學生參與度調查”的解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9.
[7] 克里斯汀·仁,李康.學生發展理論在學生事務管理中的應用——美國學生發展理論簡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