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44-01
追求詩意的數學教學就是在科學的理性和藝術的感性中找到一個最佳的融合點和平衡點,析數學之理,賞詩意之美,建構靈動曼妙的數學課堂,真正做到詩意數學,高效課堂。詩意數學,美化課堂,對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而言,可以以美的形式認識數學和學習數學,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探索研究數學的偉大理想。
一、用詩化的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美是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引擎”,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持久驅動力,是學生獲得知識和快樂的不竭源泉。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驗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所以用詩或詩化的語言作為催化劑,形象生動的講解數學,必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燃起學生的學習激情。
在教學過程中,概念的講述看似簡單,但要讓學生真正的理解并運用卻問題百出,或忘記概念本身,或相互混淆,或理解有誤。針對小學學生年齡尚小,很幼稚,對事物充滿好奇感,適宜在“玩”中學習數學的實際情況,我創設種種詩意的情境與機會,鼓勵學生探索、實踐,尋找知識、情感與個體心靈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美中感受數學。
在“間距”概念的教學中,我就有效使用了簡潔有趣的短詩(兩棵小樹十個杈,不長葉子不開花,能寫會算還會畫,天天干活不說話)入題,并請學生猜一猜短詩描寫的是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很快,這種簡潔而準確的詩語,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且學生能快速的聯系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思考之后,抬著雙手、說笑中把答案給了出來。由此我抓住契機,進一步深入融合:每個人都有一雙靈巧的手,它不但會寫字、畫畫、干活,在他里面還藏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它嗎?看著學生好奇的雙眼,我又要求他們伸出一只手,并張開手指,尋找有關數學的信息并填寫下列信息:( )只手掌( )個手指( )間隔。
填完1、5和4之后,手指數與間隔數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在短詩的引導和啟發下,不僅掌握了間隔的概念,而且把握了其中的規律:手指數比間隔數多1,或間隔數比手指數少1。這樣詩意的教學,會讓學生留下深刻有趣的印象,在以后遇到樹與樹間的間隔、電線桿之間的間隔、小草之間的間隔時,學生就能聯系自己的小手,運用規律分析和解題。
二、用詩化的方法加強學生的記憶,揭示問題的本質
許多數學知識,不僅需要學生理解,更要讓學生記住它。因此把數學對象的本質特征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變成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數學口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也可以為數學課堂增添色彩。也就是用詩歌的形式對數學的知識進行高度的概括,用精煉的語言加強學生的記憶。
為了解決學生不能根據角的不同位置熟練擺放量角器、混淆內外刻度、不能較準確地讀數的實際問題,我用小詩一首加以指導,即“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對準頂點,零線對著一邊,另一邊看度數”,這種詩化的歸納有利于學生在擺放量角器時邊操作邊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時刻提醒,減少甚至消除錯誤的存在。
再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數的大小變化,左左右右大大小小,讓學生不知所措。于是,“小數點跟我走,先要找‘左和‘右;橫撇帶口是個右,擴大向右走走走;橫撇加工是個左,縮小向左走走走;十倍走一步,百倍兩步走,數位不夠找‘0補”的詩語,在學生中傳誦。有的同學還手拉手的大聲齊誦,進行生動有效的表演。這種詩化的記憶方法,學生不僅喜歡記,而且記得牢,用得巧。
三、用詩化的力量激發學生熱情,砥礪學習斗志
語言是思維和情感的載體,是激活課堂、培養學生意志和品質的重要工具。如果在數字化和抽象化的數學課堂中,我們使用詩化的語言組織課堂教學,通過生動形象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不僅能讓學生進入瑰麗的知識殿堂,而且能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情操。
課堂上,借用名人對數學的認識:如培根的“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克萊因的“音樂能激發或撫慰情懷,繪畫使人賞心悅目,詩歌能動人心弦,哲學使人獲得智慧,科學可改善物質生活,但數學能給予以上的一切”,考特的“數學是人類智慧皇冠上最燦爛的明珠”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良好習慣,熱情求知,悅意進取。
解題時,用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語言,鼓勵學生堅持到底、攻克難關。當“世上沒有后悔藥,人間自有勤奮丹”“兩強相遇勇者勝,兩強相遇智者勝”“千金難買回頭看”等回響在數學課堂時,一種無形的推力也就形成,學生學習的斗志也就油然而生。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