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蘭
摘 要 大學語文是高職院校的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和綜合素質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課程。在高職院校專業與市場接軌、課程與就業同步的發展趨勢下,高職大學語文的教學現狀制約著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大學語文必須加強課程建設和改革,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作用。
關鍵詞 大學語文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46-02
“大學語文”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培養目標基本要求而設置的公共必修課程。它是一門以母語為載體,以優秀的文化遺產為精髓,兼有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種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質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和綜合素質提升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課程。加強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和改革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需求和趨勢。
一、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一)不受重視
在高職課程中,“大學語文”課程地位低下,不受重視。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相比,大學語文顯得微不足道,課時少,投入小。大學語文課程無法與受重視的政治類課程相提并論,也遠沒有外語、計算機等課程備受青睞,也不是發展改革的重點課程。
(二)教材不實用
1.教材不能適應高職需要
高職院校各專業使用的是同一種大學語文教材,沒有針對性和特色,不能完全滿足學生所學專業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要求。高職教育要求課程學習要有學生主體參與,目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都普遍偏深、偏難、專業性較強,超出高職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使得學生參與的可行性降低。
2.教材內容過時陳舊
比較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內容基本偏重于中國古代文學史及其名家作品,對當代優秀的人文科學作品、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與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涉及太少。這些內容有很多與高中內容重復,應用例文也很陳舊,甚至過時,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激起學生主動的思考和討論。
3.教材內容偏多
高職大學語文一般選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職通用的大學語文教材。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材內容偏多。以當前高職大學語文的課時根本無法完成所有內容的學習和訓練。既給教師帶來了教學難度,也給學生造成了負擔。
(三)教學方法單一
大學語文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單一,要么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講授,站在講臺上“滿堂灌”,把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體,課程內容全用ppt呈現,把課堂變成“讀堂”,黑板上面空無一字。這會使學習熱情本來就不高的高職學生很快就會將課上的注意力轉移到手機、雜志或小說上面,從而使整節課變成教師和學生各有所忙。
(四)教學過程程序化
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比較程序化,整個過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課文閱讀、文學常識介紹、背景講解、內容分析、主題概括和課后訓練,偶爾會組織討論或情景模擬,同時受到時間和人數的限制,大多數學生沒有機會發言,只是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完成全部環節,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內容很少,課堂上的收獲和啟發更是少之又少。
(五)教學評價體系相對滯后
評價體系即考試模式是檢驗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是大學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在考試模式上,傳統的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同樣有著深刻的體現。另外,閱讀能力、審美能力,也很難在命題中體現出來。
二、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
(一)結合高職院校特色選編教材
雖然現在已經出版了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教材,但人才培養目標、授課內容等還存在著差異。高職院校應該組織大學語文教師自編適合本院校專業需要、具有高職特點、適應現代高職教育、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優秀教材,以突出高職特色并滿足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大學語文教學要根據不同的體裁和目的,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可采用朗誦、演講、辯論、表演、討論等寓教于樂、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充分實踐高職教育的任務驅動式、項目引導式等教學模式,讓學生帶著任務和項目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分析、概括和鑒賞等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有更多的收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保證學生在學習大學語文的知識同時,鍛煉思維,提高語文應用能力,情感得到熏陶和升華。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大學語文要充分借助現代化手段組織教學,采用電腦、投影機、音響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創造直觀形象和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增強授課內容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達到一種感同身受的理想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和豐富多彩的ppt課件,準備充足的相關資料,通過圖、聲、影、評等全方位展示授課內容,徹底改變大學語文授課的單一化和枯燥化。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