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51-01
計算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因此,它歷來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為達到計算的要求,需要在計算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尋找更合理、更科學的方法,真正體現新課標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下面就對新課標下的計算教學談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理解、體會計算的意義
在計算教學時,我努力創設現實的問題情境,把計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增強應用意識。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課標實驗版)——有余數的除法,在新課開始時,我創設了同學們打掃衛生后幫老師擺桌子的生活情境,課室里有42張桌子,每組擺7張桌子,可以擺幾組?學生們都舉起了手,齊說:6個小組。我又說:如果是43張桌子,每組擺7張桌子,可以擺幾組?學生對這類事感興趣,又有生活的經驗,學生們都想表現自己,都紛紛舉起了靈巧小手。我指名口答。一學生說:還是6個組。另一生說:是7個組。還有一生說:6個組不止,7個組又不夠。哪一個答案對呢?我說。這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我讓學生進行討論,并參與到其中:是6個組,有5個組擺7張,有一個組擺了8張;是7個組,有6個組擺7張,有一個組擺一張;應該是6個組不止,7個組不夠。也說是擺完6個組后還多了一張。我把他們的想法板書出來,并進行了表揚。但回到題目的問題“可以擺幾個組”,結果應是6個組還多出一張,為什么?怎樣表示這結果呢?今天我們就學習這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余數的除法。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從現實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中理解了計算的意義,又能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動手操作,理解、總結計算的方法
計算教學中加強直觀動手操作,使學生獲得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豐富感性認識,為學生的探究提供支持,有利于學生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實踐能力。如教學三年級數學(人教課標實驗版)“需要進位的筆算兩位數與一位數相乘”一課,讓學生根據圖畫的情景進行列式,列式是18?,這道題目,怎樣算呢?讓學生算都會出現書本的兩種算法。18+18+18=54或18?=54,大多數學生都會直接列豎式,但當教師提出“為什么要進位”,“怎樣進位”的問題時,很多學生說不出。我設計了師生共同擺連環畫,操作18?的環節,用連環畫上、中、下分別擺出1個18后(左邊10本,右邊8本),學生直觀地看到左邊共有30本連環畫,右邊共有24本連環畫,可把24本里的2個10本,進到左邊的3個10本里,得50本……通過這樣的一擺、一移、一放,在學生頭腦中就形成了進位的表象,直觀地理解了進位的方法,為以后自主探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打下了基礎。這樣的學習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開展了真正屬于自己的活動,在動手操作中總結出計算的方法。
三、探索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樣化及算法的最優化
要真正落實算法多樣化這一教學理念,首先必須消除對算法多樣化的片面理解。在多樣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有些方法并不十分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這就需要進行“算法的優化”。算法多樣化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算法優化則有利于培養學生高水平的數學思維,算法多樣化只是從量的角度發展學生思維,優化則可以從質的角度發展學生的有序思維。這就需要老師充分利用各種算法,引導學生分析、比較、質疑、辯論、反思,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并對后繼學習有幫助的基本方法。
四、數學游戲,探索、發現計算規律
數學游戲是對探索計算規律或計算公式教學的一種好形式。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的內容設計快樂的數學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去探索、發現計算的規律。如一年級數學(人教課標實驗版)——找規律,我把班里的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每組7人,第一個小組拿小狗頭飾圖案,第二個小組拿小貓頭飾圖案,第三個小組拿小猴頭飾圖案,第四個小組拿小老虎頭飾圖案,第五個小組拿小豬頭飾圖案,第六個小組拿小兔頭飾圖案,現在我請每組派一個代表出來,按小組順序排隊,大家檢查一下,他們站的位置對不對?現在我想每組再派一個代表出來,還按原來的順序排隊,會嗎?學生們很高興,都說會,我把每組所選代表叫上來,都能按順序站好。我接著說:現在我想不用排隊了。你能說出按此順序排列第13個站出來的頭飾是什么?14個呢?18個呢?你是怎么發現的?然后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學生們把自己的計算規律說出來了,多1個又重新開始是小狗,多2個是小貓,多3個是小猴……我又問:比“誰”多啊?有些學生回答比6多,有些說比12多。我表揚了這些同學,真正體會到了游戲對小學生的作用。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