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卿 周彥榜



摘 要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對100名大學生進行測查,探查大學生體像煩惱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結果表明:相對于高年級而言,低年級大學生的體像煩惱水平顯著高于高年級大學生,并且這一特點在女生群體更為顯著;存在較高程度體像煩惱的大學生,其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上的得分顯著低于低程度體像煩惱學生;進一步分析發現,體像煩惱的多個維度與自我概念的相關顯著,其中,年級、健康評價、身體部位滿意可以作為自我概念的良好預測變量。
關鍵詞 大學生 體像煩惱 自我概念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79
Abstract This study surveyed 100 college students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body image and self-concep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re people having boredom of body-image in freshmen relative to higher grade, especially in the girl group. For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degree in the boredom of body-image, their scores in self-identification, self-satisfaction and sel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degree. Furth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clamations of the boredom of body-image and self-concep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de, health assessment and body-satisfaction were the predictive variables of self-concep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redom of body-image; self-concept
20世紀30年代,Schilder開啟了對“體象”研究的先河。體象(body image)即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征的一種主觀性、綜合性和評價性的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征的了解與看法,也包括他所感到的別人對他身體狀貌的看法。①早期研究者注重對體像障礙的研究,②對體像煩惱問題的研究則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研究者發現,有些人存在自我體像不滿意感或類似體像障礙的癥狀,但并不具備體像障礙的診斷條件,因此認為個體除了正常的體像心理與體像障礙這兩種類型以外,還存在著介于這兩者之間的類型——體像煩惱,并將體像煩惱定義為:一種由個體自我審美觀或審美能力偏差導致自我體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煩惱。它的臨床表現為:過分關注自己的體像,有強烈的改變自身某方面體像的欲望,同時伴隨著一些消極情緒,它比體像障礙更具有普遍性。③
研究表明,體像煩惱不僅會造成個體的情緒困擾,還會影響其心理健康和自尊水平,使個體產生社會交往問題,如社交焦慮等,同時影響到個體的學習積極性等諸多方面。④⑤⑥對大學生身體自我與自我概念關系的研究表明,身體自我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作用最為突出。⑦與正常群體比較,高中減肥女生具有更高的一般自我概念和更高的異性關系自我概念,過瘦者、較瘦者、體重正常者與較胖者在一般自我和總分自我概念上均存在顯著的差異。⑧肥胖學生在自我意識的行為分量表上的得分顯著低于正常學生,他們與正常學生相比,在軀體外貌分量表上的得分也存在顯著差異。⑨謝原、丁烜紅、杜欣三人的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個人對于自我體像的認知會影響其自我概念。由此可見,引導個體樹立積極健康的體象觀對其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縱觀國內近些年的研究發現,對青少年體像煩惱的研究多集中在現狀調查及其與自尊、自信、心理健康、學習積極性等方面。許多學者都認為體象是自我概念中身體自我這一維度,體像煩惱是身體自我概念的消極表現。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實證的方法來論證這一觀點。那么,體像煩惱與自我概念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不同水平的體像煩惱的個體其自我概念是否會有所差異?為此,筆者將通過實證研究探究這一問題,為青少年體象觀及自我概念的輔導與教育提供參考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大學一年級至三年級共10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8%。其中女生50人,大一至大三年級人數分別為30、32、36。
1.2 研究方法
(1)多維自我體像關系問卷。采用Cash(2000)編制,臺灣王正松、王建興(2004)修訂的《多維自我體像關系問卷(MBSRQ)》。該問卷主要測量個體對自我身體意象的態度,適用于15歲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包含67個條目,10個分量表:外表評價、外表關注、體能評價、體能關注、健康評價、健康關注、疾病關注、身體部位滿意度、肥胖焦慮、自覺體重。采用5點計分法。(2)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采用Fitts(1965)編制,林邦杰(1978)修訂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修訂后量表共70個條目,采用5點計分。
1.3 研究程序與統計處理
當場發放問卷統一回收。本研究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處理。
2 結果
2.1 大學生體像煩惱基本狀況
將體像煩惱總分上、下27%的被試定義為高程度體像煩惱、低程度體像煩惱,其余被試定義為中等程度體像煩惱,探查不同性別和年級大學生在三種程度體像煩惱上的人數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1。
可以看出,男生也面臨一定程度的體像煩惱。在大一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體像煩惱問題;伴隨著年級升高,存在體像煩惱問題的大學生逐漸減少。
為了探查不同性別和年級大學生的體像煩惱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對他們的體像煩惱總分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
以性別和年級為自變量,體像煩惱總分為因變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92)=0.54,p>0.05;年級主效應顯著,表現為隨著年級升高逐漸降低的趨勢,F(2,92)=7.29,p<0.01。事后比較發現,大三學生的體像煩惱總分顯著低于大一和大二學生,F三/二(2,92)=2.86,F三/一(2,92)=1.53,p s.<0.05,一、二年級間的差異不顯著,F(2,92)=1.33,p>0.05。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顯著,F(2,92)=6.48,p<0.01(見圖1)。
簡單效應檢驗發現:不同年級男生的體像煩惱總分差異不顯著,F(2,93)= 0.99,p>0.05;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大學女生的體像煩惱程度逐漸降低,F(2,93)=14.22,p<0.001。
2.2 不同程度體像煩惱大學生的自我概念比較
為了進一步探究體像煩惱與自我概念的關系,對不同體像煩惱程度大學生的自我概念進行比較,結果見表3。
結果表明,在自我概念的各維度上,不同程度體像煩惱的大學生間均存在顯著差異,并且一致地表現為高程度體像煩惱大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低程度體像煩惱大學生??梢?,體像煩惱程度高的大學生,會面臨更多自我概念方面的問題。
2.3 大學生體像煩惱對自我概念的回歸分析
對體像煩惱各維度與自我概念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
結果表明,自我概念總分與體像煩惱的多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性。進一步以性別、年級、體像煩惱8個維度得分為自變量,自我概念總分為因變量進行階層回歸,結果見表5。
通過階層回歸建模發現,年級、健康評價和身體部位滿意可以作為個體自我概念的預測變量。
3 討論
本研究發現男大學生也存在一定的體像煩惱。隨著社會的開放程度增加,男性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外表和體態,因此,男生也會出現體像煩惱的問題。此外,大一學生面臨更多體像煩惱的問題。這是由于他們對陌生環境、對自己都有了新的認識,因此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射在自己的身體形象上,對自己的體像容易表現出不滿。
存在高程度體像煩惱的大學生,在自我認同、自我滿意、自我行動方面的評價均明顯低于低程度體像煩惱者。由于容貌是天生的,個人無法改變,因此個體對容貌的負面評價帶有一種無助感,容易將負面情緒擴散到自我的各方面,進而影響他們對自我的評價。由于身體容貌的不可逆性,也導致他們在消極評價后很少以實際行為作為補償。此外,大眾媒體也是導致體像煩惱個體自我評價過低的原因之一?,F今社會,大眾媒體都在宣揚外表美對個人發展是多么至關重要,外表被宣揚成為個人發展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之一。于是可以看到,有些父母開始主動要求孩子去整容,希望姣好的容貌可以當做子女步入社會的“敲門磚”。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開始對自己未來的職業做出選擇,在這個時候,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容貌沒有優勢,可能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與能力。另外,社會稱許效應也是影響體像煩惱個體對自我認知評價的因素之一。小時候,父母、家人都會稱贊長相漂亮的孩子;上學后,周圍的同學也更愿意親近外表美麗的同學,并且傾向于認為擁有好的體形和容貌的人具有更多優秀的品質,如聰明、善良、友好等。因而外表漂亮的孩子更加自信,他們在個人能力、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表現都較為良好。相反,外表一般的孩子從小較少得到這方面的夸獎,加上周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意識的逐漸萌發,會使他們因容貌而產生自卑情緒,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不自信,從而產生人際交往問題。
本研究通過探討大學生的體像煩惱現狀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參考,對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個取向的理論與實踐[J].臺灣:臺灣東華書局,2009:408-413.
② 魯龍光,陳圖農,陳建國.體像障礙自評量表的初步制定[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5):299-302.
③ 鄭日昌.北京女青少年節食狀況及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3(6):340-342.
④ 周麗華,駱伯魏,彭文波,高亞兵,葉麗紅.初探青少年學生體像煩惱與社交問題[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64-65.
⑤ 周麗華,駱伯巍,高亞兵.青少年學生體像煩惱與情感平衡性的相關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2):1-5.
⑥ 路紅,祁祿.性別、抑郁、自尊與體像評價:關于大學生體像的調查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2004.41(5):98-102.
⑦ 謝原.大學生身體自我發展特點及其對自我概念自我價值感的影響[D].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4.
⑧ 丁烜紅.上海市高中女生減肥群體的自我概念研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0(1):20-23.
⑨ 杜欣.肥胖初中生自我意識與自尊的相關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