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應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則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生物教師不斷探索新課程目標的手段和方法。但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不到位,或留戀于老一套的教學方法,或因應試教育影響的郭深蒂固,在教學實踐中常存在許多誤區,如果我們不能及時發現并矯正,那么將會后患無窮!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膚淺看法和做法,以期與同仁們商榷。
一、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的組織,盲目分組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不管客觀的學習內容,常常生硬地搬用分組的樣式,很隨意地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為只有采取分組活動,才是新型的教學。因此,在教學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一個學生表演,多名學生觀看,多數人遷就少數人的看法和做法;先做完的同學隨意玩耍,不守紀律,而后動手的學生手忙腳亂,不得安寧。這種盲目、不適宜的分組,非但沒有實現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學的效率,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助長了學生的不良習慣。
筆者認為通常適于分組學習的對象應具備下列幾個主要特點:學習內容較多,單憑個人的努力很難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操作難度較大,一個人難以解決;學習任務可以分解為操作性較強、創意空間不大的幾個部分;需要相互交流與討論,相互激勵與啟發的學習活動等。對于具備以上幾種特點的對象,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活動、表現的機會和空間。在分組活動前,筆者總是慎重確定組員,力求避免隨意性,分組以中等生為基準,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性格和平時成績等因素。另外,筆者還注意做好組織工作,明確組長及其職責,保證每個組員分工明確,各盡其責。
二、課堂教學缺乏學生的有效參與
有的教師以為只要讓學生多參加活動,多大膽發言,學習氣氛活躍就是教學的民主。因此,他們常用頻繁、瑣碎的提問牽動學生的思路,造成熱熱鬧鬧的“滿堂問”的局面,實際上卻忽略了提問的組織和發言的質量,也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熱情。在這樣的課堂上,許多學生忙于應付教師的提問,而沒有機會了解自己感興趣、不明白的問題,結果,經常被提問的學生感覺很累,另一些學生由于很少有機會回答問題,就會漸漸失去學習興趣,從而養成思維的惰性。
教師在教學中總要提出一些問題,但提問有低級與高級的區分,低級的提問是以回憶的內容為主,而高級的提問可以是理解式的、分析式的、評價式的、綜合拓展式的等。另外,筆者在教學中注意將較多的提問機會留給學生,然后由師生共同回答,一起解決問題。
三、師生交流缺乏思維深度,流于形式
有些教師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學生競爭意識,在教學中采用比賽的形式,常由一名主持人出題,其他學生搶答,最后根據各人得分情況確定優勝者。然而,每次評比的結果往往集中在班級中幾個有生物特長的學生身上。就此.我們姑且不談其評分是否合理,結果是否準確,單就把少數人的榮耀建立在幾十個人的失敗上,這樣的結果就應引起我們教師的注意。如果說這種教學活動最初的目的是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提高競爭意識的話,那么總是以少數人得勝的結果卻挫傷多數學生的滿腔熱情。久而久之,這種教學就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僅不會在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方面有所收獲,反而會使許多學生失去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那么,是不是在生物課堂上就不能用比賽的方式呢?不是,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怎樣處理比賽結果。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考慮將比賽形式與小組合作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避免將失敗歸結為某一個體的能力不足;也可以將比賽、競爭建立在自我比較的基礎上,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每一點成績和每一線成功的希望,這樣或許會讓競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為了從不同角度鼓勵那些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筆者在比賽活動中,有意多設一些獎項,如普通話最標準、書寫最工整、發言最有新意、表現最有勇氣……甚至最有熱情等,從而保護了孩子們心中的那份自信,讓更多的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四、強調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忽視教學手段和教學目的的關系
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那么薪課程的教學實踐就必須使用多媒體,而且要多用。因此,他們常將身邊隨時可見的生物、標本或模型,花費很多精力制作成圖片放到課件中;有的教師將非常簡單的一句話,非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通過電腦課件中的一個卡通人物去說。這些用課件取代一切常規教學手段,想一俊遮百丑的方法,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使教師的基本功得不到展示,很多直接、鮮活的視覺感受,學生難以得到體驗。還有極個別的教師使用教學課件,可能是為了展示制作者的高超水平,在所展示對象的周圍制作幾個不停閃動的小動畫,不時播放與所學內容無關的精美圖畫或動人音樂。這樣的課件,不僅事倍功半,而且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學習效果。
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時,筆者首先考慮該不該用,應該在哪個環節上使用;其次考慮課件是否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生理、心理衛生的要求。另外,筆者還注意教學課件的科學性、藝術性,因為這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對學生的評價應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活動的態度、方式、能力、效果等多方面考慮,采取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的綜合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全面發展,不僅由教師評價,還要由同伴評價、自我評價。對評價結果也不僅局限于用分數表示,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創新方法予以肯定。在今后的選拔性考試中能拋棄以往的評價方式——只拿“分數”論英雄,相信未來的學生不再出現高分低能,我們的教育也就真正做到了——“素質教育”。
新課程起步階段不可避免由于認識和經驗的不足,在實施過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本著對學生健康發展負責的態度,經過教師的不斷實踐和反思,新課程的實施一定能夠不斷走向預定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