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蓉
摘 要 孔尚任創作的《桃花扇》旨在“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在對“情”的描摹上,愛情的離合作為主線勾勒了南王朝的興亡軌跡。同時,劇中出現的其他情,如友情、親情、愛國之情等也在發展中表現了國家興亡的主題。因此,離合之情是各種情的集合,共同指向興亡之感這一主題。
關鍵詞 情 興亡 悲劇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88-02
《桃花扇·小引》中,孔尚任指出創作此劇的意圖在于寫出明朝“三百年基業,隳于何人,敗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讀罷全劇,果有寒涼凄切之意,結尾處讀到張道士的當頭一喝,仿佛自己也和侯、李一樣如夢初醒,幡然徹悟。孔尚任對亡國的悲愴的極致渲染,除了在結構、語言上體現出精湛的技巧,在“情”的描寫上更是獨具匠心。
一方面來說,他以高超的藝術造詣賦予了劇中人物活生生的生命,賦予了他們鮮明的情感氣質。在南明朝頹敗的風雨飄零之下,活躍在這一歷史舞臺的人物并不都是行尸走肉的機器木偶,在孔尚任筆下,人間真情在這批清客義士、販夫走卒及女中豪杰身上大放光彩,一度照亮昏暗的歷史舞臺。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在他筆下,《桃花扇》里無論哪個人物的命運都掙脫不掉家國破碎的悲涼,真情最終埋沒在歷史的荒蕪中。對人情的描摹,孔尚任很好地把主客觀認識統一起來,既尊重個體情感的真善美,又緊緊把握時代大背景的真實性。可以說,他對各種美好情感的描寫,都是為了寫離亡的悲涼,最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主題,則是在一段段真情的聚散離合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侯朝宗和李香君的離合愛情,是國家“興亡之感”最有力的見證。作為紅塵中的平凡女子與官宦之家的富貴子弟,李香君的正直大義和侯朝宗的為國奔波,令世人對這段愛情廣為贊譽。尤其是李香君,雖然身處青樓煙花之地,但出淤泥而不染,思想上的高潔和性格上的剛烈甚至為堂堂男子的侯朝宗所不及。不幸的是,國難引起家難。奸佞小人阮大鋮由于擁立新帝而重新得勢后,出于報復的心理下令捕捉侯朝宗等復社文人,于是危急關頭新婚情人被迫分離,從此興亡背景下一首愛情離合之曲緩緩揚起。為等候夫君的歸來,李香君二拒再婚,不惜以死相抗,甚至被抓進宮中,終日提心吊膽,受盡磨難。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后歷盡千辛萬苦的兩人,終于難得重逢。然而,團聚何其短暫,在國破家亡的現實面前,張道士的一生呵斥令有情人難成眷屬,不得不喟嘆國破家何在的蒼涼。
在《桃花扇》里,離別是亡國關頭唯一的主題,情人如是,親人如是,君臣如是,無一例外。在李香君因拒婚受傷暈倒的時候,李貞麗出于無奈被迫代替李香君出嫁,但因田仰嫡妻生性妒忌剽悍而遭致一頓毒打,新婚不久即被攆出家門,最終像棄物一樣被賞與一個老兵,終老他鄉。從此母女倆各分東西,昔日門庭若市的香樓笙歌不再,無人登門。雖及不上杜甫筆下《石壕吏》中家人被拆的凄苦,亦表現了小人物的卑微,南王朝正是在奸佞小人氣恃強凌弱、橫行霸道的昏暗中一步步走向衰亡。
忠臣史可法無疑是眾人眼里的愛國將領,“模糊老眼深更淚,賺出淮南十萬兵”的將士情曾經是戰場上的動人畫面,但死守揚州換來的卻是揚州十日的大殺戮,絕望中唯有毅然沉江。史可法之毅然沉江,或是左良玉之英雄氣短,或是黃得功之拔劍自刎,皆是國家無望時末日英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悲壯之舉,壯哉哀哉。
身陷囹圄的侯朝宗、陳貞慧、吳次尾,猶能偶遇于獄中,既悲又喜,足見友人之情深。回想往日自由之身,相會之樂,文人的感時傷懷,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在風雨飄零之時恐怕僅此一回罷。劇末,當各人死的死,散的散,入道的入道,只余蘇昆生、劉敬亭兩老隱居山林,煮茗清談。看似平靜,卻仍避免不了外界的打擾,終究也是“漁樵同話舊繁華”“年年寒食哭天涯”罷了。
孔尚任以人物為綱,情感為緯,以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為主情,以親情、友情等其他真情為副情,通過愛人間的重逢與離別、友人間的相聚與分離、將士間的同生與共死,君臣間的堅守與獻身,上演了一場熱鬧與冷清相間的南王朝興亡之劇。侯朝宗與李香君之間,經歷了結合、分離、重逢、分離的循環過程,正好映照了明朝從被解散到建立南朝再到徹底滅亡的曲曲折折。在國家分崩離析的混亂年代,奸臣當道,賢良遇害,作為最底層的人民同樣免不了流離失所,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皇帝棄國而逃,馬士英、阮大鋮狼狽逃生,既可笑又可恨,如此君臣掌國,難怪南王朝不堪一擊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史可法、左良玉、黃得功等忠臣義舉,然而忠貞歸忠貞,窮途末路的他們已無力回天,眼看國家被毀,唯有撫膺長嘆,憤然獻身。
如果用結構圖來表達《桃花扇》中的“情”與主題的關系,國家的興亡是靶心,每段情的描寫都明確指向這一中心。這些情,在南王朝的舞臺上開始,也終結于此。在國家安定之時它們是樂情美景,在國家衰亡之際則化作離人淚,鏡中花,如背景音樂般把亡國之音渲染得更悲切。
參考文獻:
[1]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宋綿有.元明清戲曲賞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