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劭麟
【關鍵詞】 高中選修課程;“走班制”;問題;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23.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78—01
一、甘肅省普通高中選修課程“走班制”教學實施存在的問題
1.實施“走班制”教學比例低、差異大。各校在選修課程實施過程中因教師、教室等條件的限制,實行“走班制”授課模式的程度較低,多數地區學校未能實行“走班制”。學生反映在選修課中未曾實行過“走班制”,全省各地選修課程實施“走班制”教學情況地區間、校際間差異較大,發展不均衡。相比較而言,一些硬件條件較好、師資隊伍較強的學校能夠更好地實施選修課程“走班制”教學。
2.“走班制”教學范圍小。全省各地實行“走班制”教學的范圍較小,實行“走班制”的學科主要集中在體育課、藝術課、各種競賽輔導課或選修Ⅱ課程(校本課程)等,選修Ⅰ課程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實行“走班制”。
3.選修課程實施沒有選擇性。在選修課程開設的選擇性方面,選修課程沒有體現出“選修”的特點。在選修Ⅰ課程實施中,一些學校幾乎所有選修模塊都由學校確定,學生失去了選擇的機會,多個選修模塊只選一個開設,限定選修課變成了必修課,學生無法選擇,學校開設任意選修課更是無從談起。還有些學校多個選修模塊全開,要求學生全選,把選修變成了必修,增加學生負擔,違背國家課程方案和《甘肅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選修Ⅰ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甘教基〔2011〕27號)的精神。
4.選修Ⅰ課程限選模塊未按要求開設。在調研中還發現一些學校部分學科的選修I課程限選模塊并未按要求開設。限選模塊中所列課程模塊為最低限度要求,要求學校必須開設,但個別學科的限選模塊在一些地區普遍未開設。
5.校本課程實施不到位。根據甘肅省普通高中課程設置及學分要求,校本課程至少開設3個模塊6個學分,但一些學校未開滿三個模塊,甚至有未開的現象。
6.高考科目占用校本課程課時。因考試、升學的壓力,很多普通高中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學校對學生選修課程的“配餐”仍以應對高考為主線,高考科目占用非高考科目課時的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擠占校本課程的時間和空間。校本課程在高考的影響下被邊緣化,甚至變成了高考科目加強課,校本課程只是存在于課表之上,其課時被占用,在校本課程的課時里進行高考科目復習輔導,造成高考輔導的課外“加餐”正大光明地變成了課內“加餐”,造成了校本課程“名存實亡”的現象。
二、甘肅省普通高中選修課程“走班制”教學實施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外部因素。
(1)高考因素。由于高考“指揮棒”作用的存在,選修摸塊的是否開放、走班教學是否實施最終由高考內容決定,“選修模塊”開設存在“冷”、“熱”不均現象。各學校均圍繞高考內容開設選修課程,對高考內容之外的選修課程不重視,甚至出現了一些地區不開設思想政治選修課程的情況。
(2)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的因素。一是一些市(州)、縣(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改革工作的艱巨性、長期性及重要性理解不透徹、不準確,對選修課程實施“走班制”教學的必要性理解不透;二是對所管轄學校政策支持和保障不到位,專項經費投入不足,對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重視力度不夠。三是市州之間、縣區之間、校級之間課改的進度不均衡,與課改對選修課程的實施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對教研專家隊伍建設不重視。
2.內部因素。
(1)學校領導認識不到位。有的學校主要領導思想、理念更新緩慢,新課程概念不強,對課程改革的思路、目標、方法的理解還不到位,對整個普通高中課程體系還不熟悉,執行課程的能力偏弱,沒有意識到不給學生選修課程自主選擇權,會對學生參加高考帶來更大的風險;有的學校有著比較嚴重的高考應試教育傾向,錯誤地判斷實施新課程必然會影響高考升學率,課程中只開設高考科目,不開設非高考科目,嚴重偏離課改的方向,影響高中生全面發展。
(2)師資條件不完備。甘肅省普通高中教師缺編情況比較嚴重。教師缺編的情況嚴重制約著選修課程“走班制”教學的實施,進而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一些科目選修模塊和個別校本課程專業性較強,對授課教師提出的要求相對較高,部分高中學校教師對選修模塊的研讀不夠深入,導致一些學校沒有開設應該開設的課程模塊。
(3)硬件設備不充足。由于一些科目選修模塊和個別校本課程專業性較強,對相應硬件的要求也較高,以現有狀況來看多數學校不具備開設的條件。在客觀條件下,大多數學校的班額普遍較大,活動場地不足,資源較匱乏,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多余教室供開設選修課程,進行走班。除了個別藝術和體育科目在部分學校能夠實現走班選修外,大多數的選修課實際上成為了必修課,這成為制約各學科實施“走班制”教學的最大瓶頸。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