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摘 要:目前關于閩臺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文化等方面。由于兩岸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運行機制,導致兩岸在辦學理念、教育機制和學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探索閩臺合作背景下福建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有利于福建省內各個高校互相借鑒并建立常態化教育機制,推進兩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是閩臺合作相關制度的有益補充。
關鍵詞:閩臺合作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076-02
目前,關于閩臺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業、科技、文化等方面。由于兩岸不同的政治、經濟和教育運行機制,導致兩岸在辦學理念、教育機制和學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1]。福建省作為海西先行先試的區域,在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尚缺乏成熟的可供借鑒經驗,存在諸多難點。本文擬就此作一初略的探討。
一、加強閩臺合作項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深遠
2009年《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確立了福建省作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的戰略定位,兩岸民間交流與合作呈現出日益開放和多元的局面。其對臺交往的獨特優勢,對于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福建省教育廳關于推進閩臺高校合作辦學的幾點意見》指出,該省高校積極探索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不斷創新模式、拓展領域,促進閩臺高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促進該省高校對臺教育工作先行先試提供了新思路、新舉措和新辦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由于閩臺意識形態的不同,長期以來在政治互信上存在“認同危機”,可能會影響閩臺合作辦學的進程,尤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閩臺合作辦學理應遵守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強化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教育的新增長點,豐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臺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經過了威權統治、政治開放、多元文化三個時代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從高度黨化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到逐漸完成了去政治化。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臺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現了與通識教育的有效結合,教育內容由黨化教育轉向公民教育。臺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發展對大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發展有積極的借鑒意義[2-4]。
二、福建省高校閩臺合作項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社會背景。一方面,由于招生類別和辦學模式的特殊,大陸生如何和臺灣本地生及其他國際生相處,尊重臺灣社會政治體制,深入學習臺灣的優點是很重要的教育工作[1]。另一方面,一些非法的、反華的、分裂的組織和人物,在臺灣活動是較為公開化的,有的甚至是赤裸裸的,他們到處散布反華言論,推行西方民主和分裂思想,應警惕他們的活動對赴臺師生思想的滲透[5]。
學生特殊性。閩臺合作背景下學生群體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1)學生整體文化基礎不高;(2)學生興趣廣泛,社交能力較強;(3)學生自我意識強,自律意識弱;(4)學生家庭貧富差距大;(5)學生處于成長期,抗壓能力不足[1]。
高校的挑戰。(1)黨員培養考察不能如期有序進行;(2)隨行思政師資隊伍緊缺;(3)學生突發事件預見較差;(4)難以及時把控學生思想動態;(5)學生干部的培養缺失;(6)學生日常管理(獎、貸、助等)難[6]。
因此,探索閩臺合作背景下福建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有利于福建省內各個高?;ハ嘟梃b并建立常態化教育機制,有利于推進兩岸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是閩臺合作相關制度的有益補充。
三、閩臺合作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
(一)全程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應重視并做好閩臺合作項目學生赴臺行前、在臺期間、返校后的全程教育。大力開展以維護中華民族利益為核心、促進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新生入學初、軍訓環節、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學習等階段,倡導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幫助赴臺學子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和赴臺行前教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納入赴臺前學習的必修課;通過黨團組織活動,進一步了解臺灣歷史地理、風土人情,邀請臺灣知名專家來校做客講學,開展兩岸學子暑期夏令營等活動,進一步增進民族認同感。其次,要開展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在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注重主題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另一方面,要利用各種載體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學生返校后,適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幫助學生總結、完善并提升自身思想認識,引導學生“自省”“自律”,從而達到教育的目標[6]。
(二)分段對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管理中
兩岸學生教育管理模式不同,臺灣高校倡導民主自由的原則,因此,對于閩臺合作項目學生應在入學之初有側重點地加強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意識,鼓勵他們多參加學生會社團活動。考慮到專業赴臺交流的特殊性,在學生會干部競選等活動中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考慮,培養閩臺合作項目學生的綜合素質;挖掘并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學生黨員,建立學習生活互助小組,有利于更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新媒體,特別是微信、QQ、微博、日志、心情、論壇等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及時開展線上線下溝通,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三)文化傳承,著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閩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通過開展諸如琴棋書畫學習、民間工藝交流、中醫中藥普及、詩詞歌賦鑒賞、飲食廚藝比拼、民風民俗探討等活動,結合高校實際情況,選擇傳統文化中的某一方面長期開展教育并形成品牌效應,讓兩岸學子感受祖國優秀文化藝術魅力,有助于增強兩岸學生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取長補短,加強與通識教育有機結合
通識教育“指學生整個教育中的一部分,該部分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和公民”。通識教育大力弘揚人的主體性,反對教育工具化,強調有效的思考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作出恰當判斷的能力、辨別價值的能力。臺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突出的特點,就是與通識教育進行了積極的互通。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公民素質教育等滲透在全人教育中,用通識教育中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用馬克思理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強對通識教育的政治引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
(五)高度重視,完善赴臺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背景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更加多元化,認同的東西更加廣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大的挑戰。據調查表明,目前福建省閩臺合作項目學生赴臺隨行教師多為專業課教師,專業課教師相對注重在臺學習期間的科研、學術水平提高,沒有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往往容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在學生思想引領、個人成長等方面無法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應高度重視并引入赴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充分認識閩臺合作項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創新工作方式、增強工作實效,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定期選派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老師赴臺研修學習,對臺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與經驗可以真切而深入地了解,增強兩岸交流的積極性。同時,制訂思想政治教師專項計劃,力爭每年選送一定數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交流學習、出國考察,學習借鑒國內外的有益經驗,服務于閩臺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7]。
(六)總結提升,規范赴臺交流制度建設
福建省高校閩臺合作項目已開展多年,各個高校有自己獨特的對臺辦學優勢。進一步完善并規范赴臺交流制度建設,形成常態化管理模式,建立專門的閩臺合作項目學生個人檔案,制定翔實的赴臺交流手冊,建立相應的效果評價體系等,將大大增強閩臺合作項目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張永汀.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閩臺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討[J].集美大學學報,2013,14(3):89-92.
[2] 劉地松,張志云.閩臺合作辦學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33(2):94-96.
[3] 張嶸.臺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發展及其啟示[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175):64-68.
[4] 劉玉萍.基于閩臺教育交流合作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148-152.
[5] 陳超.兩岸高校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福建省閩臺聯合培養本科人才項目為例[J].教育論叢,
2015,(6):71-73.
[6] 蔡素容.閩臺合作辦學模式下在臺陸生日常管理工作探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31(3):177-178.
[7] 劉地松,張志云.閩臺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咸寧學院學報,2012,32(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