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潼
【摘要】:“德育原理”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根本意義是從德育的一般問題中探討和研究德育本質和德育規律,其作用在于解釋和指導人類的德育活動。無論是從德育的本質、規律還是德育活動上看,都應該將生活作為出發點,并且將生活作為最終的歸宿。本文就是通過對德育原理及相關內容的理解,找到讓德育回歸生活的意義與途徑。
【關鍵詞】:德育;德育原理;生活
當今社會,德育在面臨應試教育的大潮中,過分注重德育知識的傳授,從而脫離了生活實際,造成了德育實效性極低,所以德育“回歸生活”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在認識了德育原理及相關內容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讓德育回歸生活。
一、德育及德育原理的涵義
德育,具體地說,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教育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道德規范等轉化為個體的道德品質、思想意識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德育原理”作為一門學科出現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稱“德育學”、“德育學原理”。由于“德育原理”這門學科是從教育學中分化出來的,所以要在教育學的基礎上對德育原理的涵義進行分析。胡守棻認為:“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質,德育在社會現代化中的作用,德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德育的目標、內容、過程以及如何實施德育等問題。簡言之,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1];胡厚福認為:“德育學的研究對象是德育問題?!辈⑦M一步指出,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一般問題或德育問題一般,包括普通中小學德育一般問題……但從根本上說,德育學原理研究的是整個德育領域中最一般的問題,德育的共同本質和一般規律問題,是最基本的德育理論問題”[2]。
由此可以得出,德育原理的研究對象是德育問題,也就是德育現象和德育實踐中面臨的最一般的問題。所謂“德育原理”,是以客觀存在的德育現象為基礎,研究德育本質、德育規律,德育與人的關系等一般問題的科學。因為德育原理研究的是德育的一般問題,需要一些相關的教育學學科的理論作為基礎,所以屬于教育學科的范疇;在某種意義上,因為教育是一項社會活動,教育學是一門社會科學,要闡明如何運用德育原理的知識指導實踐,解決人的德性養成等實際問題,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質,所以屬于科學的范疇??傃灾?,德育原理既是一門教育學科,又是一門研究德育的科學。
二、德育與生活
(一)德育回歸生活的必要性
德育原理作為一門教育學科,又作為一門研究德育的科學,是無法僅依靠知識的形式傳授給受教育者的。道德是社會中大家一致認可并逐漸形成的范式,而自身的行為規范反映出個人的品德,并且每個人的品德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出來的。生活應該是最好的老師,生活是每個人切實的經歷,它對人產生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將德育在生活中開展?,F實生活中,人們不是為了德育而德育,而是為了生活的改善、社會的發展,個體德性的提升,所以說任何一種德育的方式最終都必須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也正是在生活的過程中,人才擁有了德性,并且通過生活過程展現自己的德性。
(二)德育回歸生活的意義
意義問題是生活本身的問題,人就是在追尋意義中獲得生活的超越。德育的目的是關懷人的成長,而人的成長需要有真善美的生活環境,并且不斷追求在真善美的生活,因此德育的目實際上也是回歸生活。德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理應建構起人與生活世界富有意義的關系,進而改善人的生活狀態、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生命價值和生活意義。德育價值是由生活所規定的,離開了生活就無法獨立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是道德還是德育,都是為了人的生活而存在的。所以,從本質上說,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且最終回歸生活才有意義。
三、讓德育回歸生活
讓德育回歸生活,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體性,要將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盡可能地整合,同時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相互配合、協調發展,下面分別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上說明如何讓德育回歸生活,使德育發揮其真正實效。
(一)讓學校德育回歸生活
在德育原則上,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德育理念,一切德育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生活,將學生置于整過生活的全過程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覺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終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師和學生都要接受德育,兩者在學習、生活交往中要形成良性互動,而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越于德育之外的狀態。
在德育目標上,要將過于理想化的宏觀目標轉向現實的生活,將宏觀德育目標與實際生活和學生自身的成長需要結合起來。因為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
在德育課程上,應對德育內容做深入地分析研究,盡可能讓這些理論內容貼近生活,取之于生活,并融化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去,從而使德育的內容更有現實意義。德育的內容還應顧及學生的需求與實踐的意愿,內容應該是具體、生動的。在課堂教學方法上要大膽創新,努力創設德育情景,與現實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生活中潛在的德育內容,使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易于學生的理解。
(二)讓家庭德育回歸生活
在家庭德育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生活老師,因為孩子與父母在生活中的聯系最為緊密。首先,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關注和指導孩子的日常生活,培養和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引導他們建立平等互愛、互幫互助、開放寬容、誠實守信的人際關系;其次,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德性培養的環境,發揮著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最后,向他們傳播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體驗文明健康的生活,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讓社會德育回歸生活
讓德育回歸生活,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義務,也是政府、家庭、大眾傳媒和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讓德育回歸生活,應該創設出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依靠社會力量引導和鼓勵大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例如公益活動、自愿者服務等等。同時,使社會德育與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相互聯系,積極配合,并不斷擴大三者的德育功能。
總之,人的生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德育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人的德性發展的無限性。所以要將德育過程看成一生持續不斷的過程,讓德育回歸生活,在生活實踐中逐漸找到個體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創造生活并享受生活。
注釋:
[1] 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
[2] 胡厚福.德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7.
參考文獻:
[1] 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
[2] 胡厚福.德育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 7.
[3] 王嘯,魯潔.德育理論:走向科學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國教育學刊,1999(3).
[4] 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