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舒姝


【摘要】:百色地區雖處少數民族邊境地區,但自古以來受到傳統道德的影響。為更好地推進課題,梳理百色市傳統道德與小學生行為規范之間的關系,課題組通過對小學班主任發放問卷,將結果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傳統道德;小學生;行為規范
隨著教育部關工委立德樹人項目的推進,為更好地梳理百色市傳統道德與小學生行為規范之間的關系,我們對小學生行為規范進行了一些調查,共發放了300份問卷,回收207份,回收率69%。現將具體情況進行梳理。
一、社會公德方面
在社會生活中,“公私之辯”是中國傳統道德發展演化的一條主線。《孟子·離婁下》提到“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說的是人在社會中才能生存,就需要對社會盡一份責任。否則,唇亡齒寒,社會無序,焉知個人如何?《禮記·禮運》中提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大同社會充滿向往。實現大同社會,社會公德必不可少。
根據小學生身心、認知情況,從班主任角度觀察,我們共設置了6道問題,1.懂禮貌的孩子占A.30%、B.30%——50%、C.50%——70%、D.70%——90%、E.90%以上。2.班上樂于助人的孩子占A.30%、B.30%——50%、C.50%——70%、D.70%——90%3.班上開設有思想品德課嗎?A.從未有、B.有,一學期一次到兩次、C.有,一個月一次、D.每周一次或一次以上。4.在你班上,一個孩子能講幾個紅色故事?A.不會、B.1個、C.2個、D.3個或3個以上。5.學習生活中,會謙讓其他同學的孩子占A.30%、B.30%——50%、C.50%——70%、D.70%——90%、E.90%以上。6.孩子們通過馬路時能遵守交通規則的占A.30%、B.30%——50%、C.50%——70%、D.70%——90%、E.90%以上。指標的設置結合孩子們顯性的展現情況:懂禮貌、樂于助人、謙讓、遵守交通規則都是老師在日差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百色地區屬于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經典屬于孩子們經常接觸的項目,小學生所開設的思想品德課程也會產生教育的影響。
四項指標結果如下:
圖1 小學生社會公德指標數據對比分析圖
從圖可見,四項指標的高峰出現在后三項比重中,呈正態分布,大部分班級的孩子能遵守社會公德方面的行為規范,與傳統道德當中所要求的內容相符。第3道題目,55.71%的班級開設的思想品德課在一周一次或一次以上,但仍有21.43%的班級開設一個月一次或者一個學期一到兩次。第4道題,35.71%班主任認為班上孩子能講2個紅色故事,25.71%認為孩子能講1個紅色故事,22.86%認為孩子能講3個或3個以上紅色故事。
二、家庭美德方面
黑格爾說,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儒家提出,夫婦有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恩”有利于家庭和睦、子女健康成長、友鄰和睦。“父子有親”,父母與子女是由血緣繁衍而形成,父母對兒女的責任是撫養友教育,教育重點放在成人成才、精忠報國。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教育兒女孝敬老人,孔子說:“是故,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耳濡目染,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系、處事態度。我們組在這部分設置了7道題,包括孩子們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是否尊重父母、是否樂意與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父母是否樂意出席家長會、是否經常跟老師了解孩子情況、孩子是否勤儉節約、家庭當中是否有兄弟姐妹等等。有帶班經驗的老師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對班上孩子的情況是比較了解的,設置的指標易于觀察。
七項指標結果如下:
圖2 小學生家庭美德指標數據對比分析圖
從圖來看,有50%的班主任認為自己班上50%—70%的孩子生活在關系和諧的家庭中,60%的班主任認為很尊重父母的孩子在30%—70%之間,37.14%的班主任認為50%—70%的孩子會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54.28%的班主任認為樂于與父母交流想法的孩子占30%—70%之間,60%以上的班主任認為有超過70%的父母是樂于出席家長會的,62.86%的班主任認為50%以上的家長是經常跟老師了解孩子情況的,30%的班主任認為班上特別勤儉節約的孩子在50%—70%之間,在此,與百色經濟條件相關。
三、個人品德方面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我國的傳統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的思想是十分豐富的,鐘景璐將其概括為:存養、立志、力行。存養包括養心、存心、正心、誠意、養氣、持敬、主靜等等孟子認為人必須善于養氣,才能體會這種狀態,以此提出了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養氣最根本的方法是要不斷培養積累自己的道德意識和保持這種道德意識的狀態。立志,在道德領域就是指培養一個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及成圣成賢的志向。主張評判一個人的道德好壞主要看他的道德實踐——“行”,大思想家王夫之明確提出了 “行可兼職”,“君子之學,未嘗離行以為知”的思想,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設置了6道題,包括與存養有關的反思、自我總結,輸了不哭鼻子、不氣餒,贏了不驕傲、能鼓勵未取得成功同學的個人精神,與立志有關的樹立遠大志向、求學態度積極,付諸實踐的為遠大志向提出具體想法和步驟,去踐行誠實守信。問卷6項結果如下:
表1小學生個人品德指標數據一覽表
能反省、自我總結的孩子 17.14% 25.71% 38.57% 12.86% 5.71%
反省總結后每次
都能付諸實踐的 28.57% 21.43% 34.29% 11.43% 4.29%
比賽輸了不氣餒、
不哭鼻子 12.86% 20.00% 30.00% 22.86% 14.29%
贏了不驕傲,
能鼓勵未成功同學 18.57% 22.86% 25.71% 27.14% 5.71%
具有遠大志向的孩子 15.71% 22.86% 28.57% 27.14% 5.71%
求知態度很積極的孩子 8.57% 17.14% 41.43% 22.86% 10.00%
通過該圖分析,除了贏了不驕傲、能鼓勵未成功同學這一項,其余指標都在50%—70%的比重最高,能反省、自我總結和能付諸實踐的孩子在前三項比重居多,比賽輸了不氣餒和有遠大志向的孩子在二三四項比重居多,分別占到了72.86%和78.57%,求知態度很積極的孩子在70%—90%這一項顯著,占了41.43%。
對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指標分析,社會公德指標基本呈正態分布;家庭美德方面,除家庭和諧和幫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各有一項指標較高之外,其余分布不明顯;個人品德指標以集中在前三項比重居多。社會公德方面,懂禮貌、助人為樂、遵守交通規則顯著,此次調查鄉里面、縣里面、市里面的班主任分別占39.13%、34.78%、26.09%,覆蓋面較廣,傳統道德在社會公德方面的影響已由理念轉為實際。家庭美德分布不顯著,家庭美德觀念轉為實際仍需要指導,加強親子關系不當只停留在學業、生活上,更需要信任與親密地溝通,需要心靈深處的交流。個人品德方面受到年齡層次的影響,存養與踐行方面仍需加強,前三項指標較高,自制力還較弱,更需要榜樣以及道德熏陶方面的影響,孩子們都志存高遠,求知態度積極,傳統道德更需要在傳播中增加趣味性。
參考文獻 :
〔1〕黑格爾.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社出版,2011.
〔2〕鐘景璐.中國傳統道德內容與方法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12.
〔3〕朱熹.論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