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玲
摘 要:解放戰爭時期,黨內存在的“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嚴重削弱了中央的領導力,給黨的領導和革命的發展帶來了嚴重危害。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央雙管齊下,一方面采用打通思想的“軟”措施進行宣傳教育,另一方面又通過制度約束的“硬”措施貫徹執行中央的政策。通過這兩手抓,黨中央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關鍵時刻,增強了領導力,維護了中央權威,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準備。
關鍵詞:解放戰爭時期;“雙無”狀態;中共中央;兩手抓
中圖分類號:K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6)02-0083-06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之際,黨內存在的無紀律、無政府的“雙無”狀態,即“擅自修改中央的或上級黨委的政策和策略,執行他們自以為是的違背統一意志和統一紀律的極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錯誤態度,將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個獨立國”[1]1332,“給予革命利益的損害,極為巨大”[1]1332。尤其是在關乎中國革命成敗的五個核心問題,即戰爭問題、土改問題、整黨問題、工商業政策問題和殺人問題中,“在任何一個問題上犯了原則的錯誤就要失敗”[2]100。這些問題都與黨的領導息息相關,都涉及到黨的政策和策略。而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存在,嚴重影響到黨的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貫徹執行,影響到黨對革命形勢發展的通盤籌劃和領導。為了進一步適應革命勝利發展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反對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雙無”錯誤傾向。為徹底解決“雙無”問題,中央一方面采用“軟”措施從打通思想方面進行宣傳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建設用“硬”措施使其必須接受和正確執行中央的政策。通過這兩手抓,黨中央在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關鍵時刻,維護了中央權威,增強了領導力,并為新中國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當前黨的紀律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一、解放戰爭時期的“雙無”狀態
從1937年到1947年的十一年間,中國共產黨黨員由幾萬發展到二百七十萬,使黨成為空前強大的黨。然而,在黨的發展歷程中,“由于長期游擊戰爭與革命根據地被分割為許多獨立單位的分散環境,在各個單位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敵情、地形和政治經濟條件的差異,因此,不能不高度地發展地方性,不能不高度地發展各個單位的地方自治權,從而高度地發展了各個單位的地方積極性與創造性,克服了當時的極為復雜的困難,把中國革命推向了全國規模的勝利”[3]1。就當時的革命形勢和黨的發展來說,這“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確的方針”。但是,這種方針也使一些黨的領導干部逐漸形成了“一種分散主義或地方主義的習慣,造成了黨內的某些嚴重的無紀律狀態或無政府狀態”[3]1。在戰略大決戰的前夜,中國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的1948年,這種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的蔓延,山頭主義的膨脹,導致中央權力變小,已經嚴重影響到了黨的統一性、團結性和純潔性,對中央的核心領導和奪取革命的全國勝利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這樣既不利于全黨建設,也不利于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時期,全黨全軍中存在的各種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尤其是“各地區、各部分的內部,對于受中央委托的領導機關,存在著極大的、極不正常的和極有害的不統一狀態”[4]122。這種不統一狀態,無紀律、無政府狀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各方面:
一是擅自修改或違背中央的政策和策略,執行地方自以為是的違背統一意志和統一紀律性的極端有害的政策和策略。比如,在制定土改政策時,有的地方既不執行中央政策,也不顧及該地區的客觀情況,“而是從主觀的愿望出發”[2]109。在工商業政策問題上,一些地方的領導根本不了解黨的政策,又完全不研究中央政策,還固執地抵抗黨的政策,“在長時期內,沒有正式討論與宣傳解釋過中央的路線”[5]1。如在某市戰時暫行勞動法草案中,“文件的起草者不但對于一九三八年六中全會以來中央歷次指示沒有領會或完全置之不理,而且對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主席時局任務報告中所強調指出的方針亦沒有領會或完全置之不理”。因此,草案中對于中央多次強調的“和廠方合作,積極奮斗,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責任和勞動態度,沒有提到或提的很不夠”[6]30;在個別新解放區,“全區軍隊和地方無例外地違背了中央的工商業政策,沒收地富的工商業部分,任意假借沒收官僚資本反動分子的帽子,去沒收那些本來不應當沒收的工廠和商店;對生產資料的嚴重破壞;過重的而且是極其混亂的稅收辦法”[2]111-112。對于工業政策和職工運動的路線,“不少的擔負高級領導地位的領導人員,并不了解黨的工業政策與職工運動的路線”。然而“他們完全不研究一九三七年以來,十一年內中共中央歷次發布的正確的工業政策與職工運動方針,他們固執地抵抗黨的路線。許多黨的地方領導機關,在長時期內,甚至沒有正式討論與宣傳解釋過中央的路線”[5]1。在工會工作中,雖然“中央早已發了指示,但在許多地方并未引起注意,許多中央局分局未能據此發出指示,未能向工會工作同志及工人群眾進行正確的解釋,仍然執行歷史上使我黨遭受過嚴重挫折的錯誤方針”[6]23。在對敵政策方面,有些地方“直接違反我黨政策及人民解放軍宣言中 ‘首惡者必辦一項規定”[7]85。
以上各種現象均直接違背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統一意志的要求,而這樣的現象又不只是在個別地方存在,因此對中央的核心領導權力構成極大威脅。
二是在工作繁忙的借口之下,采取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錯誤態度。在新、老解放區的許多地方,出現“沒有鞏固地團結中農,對佃富農與舊富農不加區別,許多地方把富農與地主一樣對待,保護工商業的政策沒有嚴格執行,以及犯了很多“左”傾錯誤”[8]244。對于這些錯誤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地方領導機關在工作忙,任務重的借口之下,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欺上瞞下,或是只報喜不報憂,只報成績,不報問題和缺點。在對敵政策方面,有的地方事前不向中央請示,“粗率地向敵方發出對罪大惡極、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痛恨的大反革命分子,也和其他敵方人員一樣不加區別地一概宣布既往不咎,將功折罪這項不正確的聲明”[7]85。在重大軍事戰事中,某些兵團對于自己的行動計劃、作戰方針、軍備情況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的行為在中央的批評和質問中得見一斑,“在五個月前(即四、五月間),長春之敵本來好打,你們不敢打;兩個月前(即七月間)長春之敵同樣好打,你們又不敢打。現在攻錦部署業已完畢,你們卻又因新五軍從山海關、九十五師從天津調至葫蘆島一項并不大的敵情變化,又不敢打錦州,又想回去打長春”[9]476,“關于你們大軍南下必須先期準備糧食一事,兩個月前亦已指示你們努力準備。兩個月以來,你們是否執行了我們這一指示一字不提”[9]478-479。地方軍隊對中央的指示是否執行“兩個月”內“一字不提”,當時中央與地方嚴重的不統一狀態可見一斑。除作戰緊張無暇回復和通訊條件的因素外,在戰爭年代,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事前不請示,事后不報告,容易造成部隊的獨立性過強、地方主義、分散主義的現象發生,其危害的嚴重程度不難想象。
三是將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好像一個獨立國,軍閥主義、山頭主義現象嚴重。無論是地方還是軍隊,嚴重的自由主義、官僚主義、地方主義和軍閥主義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戰爭與土地改革工作中,已經逐漸暴露出干部思想作風上存在著若干嚴重現象:黨和政府組織中存在著作風不純和某種程度上成分不純,許多領導機關存在著嚴重的自由主義與官僚主義傾向,軍隊中尚有軍閥主義殘余,使黨的政策和統一領導不能很好貫徹,以致造成了工作中的不少損失”[10]89。有些地方,因為“各霸一方”,“在思想上、政策上、組織上及實際行動上,均表現出相當嚴重的分散零亂”[11]51。在軍隊中,出現了嚴重的軍閥主義。有些干部“以為天下是軍隊打下來的”,“軍隊有功,應該高人一等”,便開始“向人民向黨鬧獨立性,成了惹不得的一窩蜂,凡是軍隊與人民發生了問題,軍隊總是不加考慮的毫無條件的站在軍隊方面講話,儼然是一個與人民對立的軍隊幫”;“有些干部還與軍閥完全一樣,把軍隊看成自己私人的,別人就惹不得”[12]1。上述把自己管理的地方看成獨立國的現象,已經失去對中央權力的敬畏,直接挑戰了中央的領導權威,嚴重的會分裂黨的組織。這種無紀律、無政府的“雙無”狀態,在以軍事為重的戰爭年代,嚴重地削弱了中央對軍隊的領導。
總之,以上各種不利于黨團結統一的無紀律、無政府狀態,無視黨的紀律,否認黨的領導,破壞黨的政策,混淆了中央與地方的權責,濫用職權,嚴重阻礙了黨領導人民解放全中國的戰略計劃實施,削弱了黨的號召力、領導力,不利于團結各階層民眾共同實現革命的勝利,非好好整治不足以更好地領導革命取得全國性的勝利;不足以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足以使黨的執政從地方走向全國。為了更好地反對“雙無”狀態,把一切可能和必須要集中的權力集中起來,領導革命爭取最后的勝利,黨中央采用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的方針與“雙無”錯誤傾向作斗爭。
二、中央解決黨內“雙無”狀態的“軟”措施
解放戰爭進入戰略進攻,準備奪取全國勝利的時刻,黨內存在的“雙無”現象,嚴重破壞了黨中央對權力的核心掌握,嚴重削弱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給黨的建設、革命的全國勝利和人民根本利益造成極大危害。針對這種情況,中央首先通過“軟”措施即打通思想的方式解決,其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繼續堅持已有原則,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要清除黨內一切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必須繼續堅持七大指定的原則:“充分發揚群眾的民主”,“提高群眾的自信力,鼓勵群眾來批評、考察、鑒定與自由調換我們的干部。”[13]491而要具體解決黨內“組織生活不健全的狀態”,就必須堅持“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四個服從是一個也不能少的。這是我們黨的鐵的紀律,也是健全黨內生活、增強黨的戰斗力的有力武器”[8]242。尤其是要堅持全黨服從中央的原則。
二是在黨內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對待“思想、成份不純,貪污腐化,作風不好,違反紀律,對戰爭厭倦,怕過長江吃苦頭等等”,要用“爭取教育”的方式,“嚴肅地對待任何犯錯誤的人”[2]103,“其中首先重要的,是在黨內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徹底揭發、檢討各地組織內的離開黨的路線的錯誤思想與嚴重現象”[14]1。“在檢討工作中,上級領導機關代表應作必要的自我批評,說明領導方面的責任。對干部和黨員所犯錯誤,亦應把那些屬于領導方面負責的和那些應由犯錯誤者自己負責的問題區別清楚。如此才能使自我批評精神確實貫徹下去,使黨內外群眾掌握實事求是的方法。”[10]95-96
三是加強集中領導,樹立大局觀。“戰爭是全面的,要配合作戰,甚至集中作戰。這要求我們要有全面的觀點,要有犧牲局部,顧全大局的精神。”這樣才能避免地方主義錯誤傾向。同時對于全軍,“要加強集中領導,最高統帥部才有好的全國戰略的布署。戰略布署好了,戰役指揮歸各指揮員負責”[15]124-125,這樣才能增強黨領導力和威信,做到中央與地方權責明晰,各司其責,全國戰略一盤棋。 “許多事情一定要集中統一”[11]47,要克服那種“以為在一個地方可以獨立搞一套,而不以最大的力量來建設主力、支援主力作戰”[11]51的單純游擊戰爭的思想。另外,“要管理好與建設好一個統一的人民國家,也必須貫徹集中統一的原則,嚴格做到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的一致。為此,我們一定要加強黨內無產階級集體主義思想與整體觀念,認真克服小生產者的個人主義思想與本位主義觀念”[11]67。
四是加強黨的宣傳工作力度。無論是老解放區還是新解放區,都要認真學習、研究黨的宣傳政策,充分運用各種宣傳方式,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比如:要做好城市工作,就要“加強工會工作及培養工人干部的工作。東北局及各地負責人應經常到工廠中及工人大會、工人代表大會去做報告和演講,使我們各種政策和工作能首先取得工人群眾的擁護和幫助”[13]594。
盡管“打通思想”是我們轉變許多同志中的舊思想、舊作風、舊習慣的主要方法,但僅僅靠打通思想的辦法是不夠的。從長期發展來看,從戰略高度來看,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要求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覺悟一方面要通過軟措施的學習、教育提高,另一方面還要用制度來約束,“用黨的紀律,來保證全黨全軍意志的統一和行動的統一”[16]1。
三、中央解決黨內“雙無”狀態的“硬”措施
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針對當時黨內的錯誤傾向,雖然中央也采取了必要的打通思想的措施,然而其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為了更好地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把一切可能和必須要集中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增強黨的領導力和革命的凝聚力,黨中央決定采用“硬”措施——用制度約束來配合打通思想的“軟措施”。于是從建立黨內請示報告制度起,中央準備以全力在1948年有效地解決“雙無”問題。
1948年,中央先后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即子虞電)、《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補充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宣傳工作中請示與報告制度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嚴格執行報告制度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全軍展開對執行報告制度之檢討的指示》、《中共中央關于各中央局、分局、軍區、軍委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召開黨的各級代表大會和代表會議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健全黨委制的決定》、《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組織部門業務與報告請示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關于反對“雙無”狀態的命令和指示,指示通過明確中央對地方領導機關和主要負責人的要求,力圖從制度層面徹底解決無紀律、無政府的“雙無”狀態。
縱觀以請示報告制度為核心的各種制度的內容,中央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解決“雙無”問題。
一是從中央對地方的整體要求來說。中央要求從1948年起,為了爭取人民戰爭的更大、更徹底的勝利,全黨全軍的地方“必須同中央發生最密切的聯系”[4]486,使中央與地方能有機統一起來,這種有機統一必須用制度來保證。
二是密切聯系的主要方式是地方黨和軍隊的領導機關負責同志要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和規定定期向中央作報告。報告要負責人親自寫,不得請人代寫,不得敷衍塞責;同時規定了報告的時間和內容范圍。請示報告制度要馬上執行,從當月做起,不得拖延,請示報告的嚴格執行必須用制度來規定。
三是中央需要的是及時、全面、真實地了解情況。要求地方領導機關必須實事求是向中央全面報告,不得隱瞞、謊報、虛報。請示報告的態度必須用制度來約束。
四是關于宣傳和組織部門的具體工作要求。中央專門做了分別的具體規定以強調請示報告制度的重要性。尤其作為中央發聲的宣傳工作,中央的要求是“統一宣傳,集體負責”[4]490。宣傳的內容務必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不得在宣傳中將中央與受中央委托執行中央的路線、政策和任務的機關(即各中央局、分局、軍委分會和前委會)處于平列的地位”[7]127;中央與地方的地位、等級必須用制度來強調。
五是中央在上述制度中明確了“各項工作中何者決定權屬于中央,何者必須事前請示中央,并得到中央批準才能付諸實行,何者必須事后報告中央備審”的規定[4]511。這樣,就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權責,從制度上保證了中央對全黨全軍各項事務的集中統一領導,“以便在全黨全軍克服某些嚴重地存在著的無紀律無政府狀態,達到全黨全軍在方針上、政策上、行動上的完全一致”[4]522。
六是建立必要的、健全的黨委會議制度,反對“領導機關個人包辦及個人解決重要問題的習氣”[4]528。“從中央局至地委,從前委至旅委以及軍區(軍分會或領導小組)、政府黨組、民眾團體黨組、通訊社及報社黨組,均必須建立健全的黨委會議制度,一切重要問題(當然不是無關重要的小問題或者已經會議討論解決只待執行的問題)均須交委員會討論,由到會委員充分發表意見,做出明確決定,然后分別執行。”[4]528“高級領導機關之部(例如宣傳部、組織部)委(例如工委、婦委、青委)校(例如黨校)室(例如研究室)亦應有領導分子的集體會議。”[4]528中央還特別要求注意“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二者不可偏廢”[4]528。
總之,中央在打通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硬”制度,有效地解決“雙無”問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總結及啟示
在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的關鍵時刻,為了防止“無紀律、無政府”狀態,嚴格遵守黨的紀律,“保障黨的意志和行動的統一,保障黨的組織的統一”[8]129,黨中央通過思想教育與制度約束相結合的措施,并在實施這些措施時通過獎優罰劣的方式抓典型案例,有效地解決了無紀律、無政府的“雙無”問題:改變了過去中央政令不暢,地方各行其是、各自為政的分散主義狀態,使中央與地方責權明晰;加強了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中央通盤籌劃,地方具體執行;為以后在各領域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提供了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典范,既直接解決了中央與地方領導機關的關系,又間接密切了地方領導機關與基層黨組之間的聯系;同時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準備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通過打通思想和制度建設把一切可能和必須要集中的權力比較順利的集中到了中央,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增強了黨的領導力,使中國共產黨可以把十個指頭攥成拳頭,更有利地推進戰略大決戰的順利進行。尤其是中央各種制度的建立保證了黨的統一領導,使中央政策得以順利貫徹,嚴肅了黨的紀律,整頓了黨的隊伍,提高了黨的威信,確保了革命的全國勝利。不僅如此,黨內各種制度的建立還是加強紀律建設的重要舉措和保障。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黨是靠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紀律嚴明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獨特優勢;黨面臨的形勢越復雜、肩負的任務越艱巨,就越要加強紀律建設”[17]7。“在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今天,全面從嚴治黨新常態正在加速形成。在這樣的語境下,只有以嚴的要求、嚴的措施、嚴的紀律管理約束干部,嚴明政治紀律,才能確保政令暢通、執行有力。”[18]17制度的設立無疑是一劑良藥,它為“嚴肅查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為”[19]3提供了依據,為厘清中央與地方的權責關系,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提供了歷史借鑒。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艾思奇.反對經驗主義[N].人民日報,1948-07-17(1).
[4]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編.政策匯編[M].中共中央華北局印,1949.
[5] 堅持職工運動的正確路線,反對“左傾”冒險主義[N].人民日報,1948-02-08(1).
[6]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七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7] 毛澤東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陳云文選(一九二六——一九四九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毛澤東軍事文選[M].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出版社,1981.
[10] 習仲勛文集:上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
[11] 李富春選集[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2.
[12] 肅清軍閥主義宗派主義,嚴整軍隊黨的隊伍,中央局土地會議閉幕會上滕副司令員講話[N].人民日報,1948-01-06(1).
[13]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六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14]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N].人民日報,1948-01-01(1).
[15] 葉劍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6] 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紀律[N].人民日報,1948-07-10(1).
[17] 張伯里.以嚴格的黨內生活增強黨性修養[N].人民日報,2014-10-08(7).
[18] 盛若蔚.分散主義不是民主 集中統一才有力量[N].人民日報,2015-01-13(17).
[19] 王岐山.依法治國 依規治黨 堅定不移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5-01-30(3).
責任編校 王學青
Fight of CPC Against “Two Lacks” 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WANG Hualing1,2 (1.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Hebei,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once in a state of “no discipline nor organization,” which severely weakened the central leadership and impeded the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volu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Party Center worked along both lines: on the one side, taking soft measures to propagate in the spiritual aspect; on the other hand, apply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s hard measures to force acceptance and execution. The Party Centre strengthened its leadership, won back central power, and made ideological and institutional preparations for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victorious moment of the Liberation War.
Key words: Liberation War; lacking discipline and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with both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