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花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119-02
謙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謙讓表現出來的是胸懷的寬廣,是對他人的尊重。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能夠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學會謙讓,學會關心照顧他人,能夠得到其他家長的認同,學校老師的喜愛,在同伴交往中受其他同伴的歡迎。家長希望孩子擁有謙讓的品質是好的,但是怎樣的孩子才是謙讓,什么時候需要謙讓,這是關鍵所在。有的家長擔心,如果孩子總是謙讓,就會不懂得去爭取,變得懦弱,什么都無所謂,所以不太能把握好孩子該如何謙讓。其實,謙讓的品質是孩子融入社會,學會與人相處的表現。父母要培育培養孩子謙讓的品質,必須根據孩子心理發展特點,教導孩子要學會與他人分享,能夠進行換位思考。
如果孩子是心甘情愿去做一件事,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孩子學會謙讓,首先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兌現你對孩子的承諾,讓孩子覺得他做到謙讓他人,就會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揚。對孩子進行謙讓教育時,家長要切忌強迫的態度。有時候孩子忍痛割愛,將自己的東西謙讓給他人,是威逼所為。這種謙讓只是表面的,其內心并沒有做到真正謙讓,容易適得其反。
因此,要讓孩子養成謙讓的品質,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學會盡力消除孩子的個人中心意識
個人主義通常來說是一種自私的表現。要讓孩子學會謙讓,就要杜絕他們有個人中心意識。因此,有個人中心意識的孩子,通常難與他人相處,不懂得分享,自我意識強,給他人高傲和自大的感覺。這樣的孩子很少有人與其交往,導致他們缺少同齡朋友。教孩子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消除孩子的個人中心意識,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感恩。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教導好孩子學會如何表達感恩和感受感恩。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需要讓孩子學會表達感恩,而表達感恩應該從學會說“謝謝”開始。我們要時刻教育孩子,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表示感謝。例如,當有一個人給他遞一杯水或者送給他一件禮物的時候,孩子要主動說“謝謝”。如果孩子學會了說“謝謝”,那在他心里起碼有了感恩的種子。
二、鼓勵孩子學會謙讓
相信很多父母都還記得“孔融讓梨”的故事。謙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許多長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這種品質。但是現在的孩子,一家一個小皇帝,小公主,都以自我為中心,所有的人和事情都希望圍繞著自己轉,所以,家長還需要正確的引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學會謙讓。例如,你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公園里面只有一個秋千,你的小孩已經玩了一陣子,這時另外一個小朋友想玩,你可以鼓勵孩子讓給其他小朋友玩,一人玩十分鐘,這樣大家都開心。
三、多給孩子創造謙讓的機會
培養孩子的謙讓行為,應時刻貫穿于日常生活中,如家里有小朋友來玩時,提醒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給小朋友玩,孩子生日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把蛋糕先送給爺爺奶奶吃,公交車上別人給孩子讓座時,讓孩子觀察一下,車上還有沒有比他更需要座位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給孩子創造謙讓的機會時,父母不要把這種機會變成一種假象。一個孩子在家大方的不得了,家里無論誰向他要東西吃他都大方地給予。家里人都為有這樣一個孩子而驕傲,同時大人們為了表揚孩子的大方而經常把吃的還給孩子。有一次,小表弟來家里玩,見到他手里的香蕉也想吃,孩子的媽媽說:“小寶貝,給表弟咬一口。”小表弟便—口咬了下去,沒想到他“哇”的一聲哭了。
四、父母要注重言傳身教
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家長們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思想和行為。
孩子對父母的行為是很敏感的,他們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緒來體會生活,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也會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從而養成不好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性格。
五、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促進孩子的謙讓行為
孩子年齡小,受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局限,語言發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達謙讓的意思,他們常常只知道謙讓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況下要讓又不明白。所以,父母應先講明為什么要謙讓,對什么樣的事要謙讓,然后通過游戲、行動等來創造條件,促使孩子學會謙讓。
孩子們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被子都有屬于自己的道路,我們可以用“孔融讓梨”之美的故事來教育孩子,也可以用父母質樸的關愛來呵護孩子,但更應該以理智來引導孩子,讓孩子學會理解,學會善良,學會競爭,這將會使孩子一生都受益無窮。
總而言之,家長切記,自已要做好榜樣,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學會禮讓,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經常身體力行,用行動證明,讓孩子深刻體會到謙讓的好處。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