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婷
摘 要:血壓是監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體征的重要因素,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必備的數據支持,血壓的測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無創血壓測量技術安全方便,感染的發生率低,在臨床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文主要針對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臨床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無創血壓測量技術;優勢;臨床應用
血壓是反映人體生理參數的一個重要參考,是臨床中監測的重點指標。無創血壓測量技術安全方便,感染的發生率低,在臨床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技術水平的改善,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自動化與準確度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1 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應用
早在19世紀末期,人們就針對無創血壓測量技術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在1896年,成功研發出水銀血壓計,1905年,柯氏音聽診法誕生,是測量血壓變化情況的金標準。在微處理技術的發展下,無創血壓測量技術誕生,實現了血壓無創測量。無創血壓測量技術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柯氏音法與示波法,這兩種方法都屬于間斷測量法,無法連續監測出患者血壓的變化情況。其中柯氏音法檢測的是血管振動到人體體表的聲音,而示波法則檢測的是動脈血壓的壓力脈動,前者會受到聲音干擾的影響,后者則不存在該種問題。示波法多應用于新生兒、小兒以及低血壓患者的測量中,優勢更加顯著。
2 新型連續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應用
2.1 恒定容積測量法
該種方式誕生于1973年,其原理在,在動脈血管外加壓力的影響下,某個時刻血管壁外壓力以及管壁內壓力相等,此時則稱之為恒定容積狀態,通過測量恒定容積狀態中的外加壓力值,即可得到最終的血壓值。如果在測量前線設置好參考壓力值,則可以得出最終的動力血壓值。恒定容積測量法使用的關鍵就是參考壓力值的設定,只有準確的設定,測量結果才是有效的。實踐顯示,采用恒定容積法測量人體血壓變化可以準確顯示出血壓波形的變化,舒張壓與平均壓的測量十分準確,但是收縮壓無法達到AAMI的測量標準。
2.2 脈搏波參數測量法
人體脈搏波的形態與幅度中有大量的生理信息,利用脈搏波參數測量法可以反映出人體血壓的動態變化,利用這一數據,可以分析出脈搏波特征以及血壓之間的關系。脈搏波速法是依據脈搏波沿動脈傳播速率與動脈血壓間具有正相關性的特點而提出的,通過測得的脈搏波速間接推算動脈血壓值。脈搏波參數測量法的主要參數有重搏波高度、降中峽高度、脈動周期、特征參數H、主波高度等。該種方法應用的關鍵就是找出血壓的對應方程,由于人體血壓的測量值會受到大動脈管壁彈性、循環血液量、血液粘稠度、外周阻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舒張壓的測量準確性不高。MIT 工程師開發出一款可穿戴式無創血壓測量裝置,該測量裝置只有手表大小,通過測量手腕和小拇指間的脈搏波信號時差,計算得出血壓,通過一塊內置的電池供電,能實現 24 h 動態血壓監測。設備通過三軸向加速傳感器判斷運動狀態,幫助系統校正測量誤差。
3 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
從國內外的研究情況來看,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發展重點是一種基于脈搏波傳導法的無創血壓監測技術,現階段技術較為常數的測量方式主要以容積補償法和張力測量法為主。容積補償法會受到氣囊壓力因素的影響,影響了測量準確性,與之相比,張力測量法的靈敏度較高,這兩種方式都會受到醫護人員操作熟練讀、患者體位、患者情緒等因素的影響,致使測量結果出現了一定的誤差。近年來脈搏波測量技術得到了顯著的完善,為血壓測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脈搏波的波形中,醫生可以了解大量的生理信息,這種方式彌補了傳統無創測量技術的不足,也有效提高了測量的舒適性。但是,該種技術容易受到信號干擾、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4 結語
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下,各類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逐年上升,血壓是監測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體征的重要因素,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必備的數據支持,血壓的測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已經在臨床中得到了應用。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無創、操作簡單,受到了患者的認可,也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連續無創血壓測量能夠監測每個心動周期中的動脈血壓波形變化,不僅為高血壓等患者提供及時發現治療的有效途徑,更在如超重、失重、航天員訓練等特殊環境中體現出明顯優勢。就目前來看,關于無創血壓測量技術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其中還有一些技術問題有待解決,相信通過相關人員的努力,無創血壓測量技術必然可以獲取到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章俊,王成,朱浩,金凡,馬俊領.基于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的無創連續血壓測量[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12(04).
[2] 趙海,彭海霞,朱劍,李學波.一種間接測量人體血壓值的新方法[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
[3] 楊向林,胡偉,嚴洪,肖蒙,孫曉.基于脈搏波速度法的無創連續血壓測量方法研究進展(英文)[J].航天醫學與醫學工程,2011(06).
[4] 呂海姣,嚴壯志,陸維嘉.一種基于脈搏波的無創連續血壓測量方法[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