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海琴
【關鍵詞】 地理教學;生態環境問題;
整體性;荒漠化
【中圖分類號】 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121—01
“整體性”和“差異性”是地理環境的兩大基本特征,整體性指的是某地區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而差異性指的是不同地區之間地理環境的相異性。因此,在分析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時,可以充分利用整體性原理,使得前后知識充分聯系,增強分析的條理性和系統性,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和分析方法。下面,筆者以“荒漠化的防治“為例,來分析如何運用“整體性”來解決生態環境的相關問題。
一、總體思路
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決定氣候狀況,氣候、植被、土壤、水文之間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整體產生新功能,其新功能之一就是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即自然環境具有維護自身相對穩定的功能,相對穩定是指用在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方面,是指可能會加劇生態環境問題,但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但最終使生態環境圍繞一個平衡值上下波動。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即“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里的“發”即指地理環境要素的自然變化,也指人類活動導致地理要素的變化,而由于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這里的“發”則更側重于“人類活動導致地理環境要素的變化”,所以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主要是由于人為原因。這種變化也是一分為二的,即有可能是良性變化(生態環境改善),也有可能是惡性變化。
綜上所述,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即區域生態環境的自然特征(基礎)和某要素的自然變化;人為原因,即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某要素的變化,主要原因為人為原因。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可以從某要素入手,達到改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的目的。
二、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分析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的分析。
按照以上思路,西北地區地處北半球中緯度,為溫帶;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為大陸性氣候;距離冬季風源地近,冬春季節多大風。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基本特征是降水少、溫差大;由于降水少,所以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而地表水缺乏、植被稀少一是導致土壤貧瘠,二是導致流水作用微弱,加之冬春季節多大風,植被少,摩擦力小、對風力的阻擋弱,使得風力作用顯著,這就為荒漠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溫差大導致物理分化顯著,所以平地多沙質沉積物,這就為荒漠化提供了物質基礎。所以風沙活動易發,這就為土地荒漠化提供了基礎。降水少,地表干燥,地表物質易被侵蝕、搬運。由此可知,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本身就存在荒漠化潛在威脅。以上對西北地區各要素之間聯系的分析就是對整體性表現之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具體應用。
干旱為主的自然環境本身存在荒漠化的潛在威脅,自然要素的變化,又會影響荒漠化的進程。降水增多會抑制荒漠化的發展、降水變少會加劇荒漠化進程。但由于自然環境整體具有平衡功能,所以這種變化對荒漠化的影響從多年平均狀況來看是很小的,所以荒漠化形成的主因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為原因。
(2)人為原因的分析
由于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所以會“牽一發而東全身”,而“牽一發者”就是人類。在西北地區,一方面是由于人口數量增長過快,表現為對地表植被的過度使用,如過度樵采、過度放牧;對土地的過度使用,如過度開墾;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表現為對地理環境利用方式不當,如對水文條件的破壞,如水資源利用不當,對地貌的破壞,工程建設后處理不當。一個地理要素惡化了,就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體的變化,從而加劇荒漠化的進程。
2.荒漠化的防治
人類活動可以使地理環境惡化,也可以從某一要素入手,使該要素優化,從而使地理環境這一整體向良性方向發展。如植被方面,可以恢復自然植被、營造防護林體系,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土地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調整農業土地利用結構;水文方面合理利用水資源、適度掘井等;也可以是多個要素齊手并抓,綜合治理荒漠化。這一切實現的根本就是要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三、整體性原理在區域生態建設其他方面的應用
通過整體性這條主線,將荒漠化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分析,這一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區域發展方面的研究。如“森林的開發和保護”,“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區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