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海
為解決學生遲到率較高的問題,成都一高校輔導員想出了一個絕招:罰上課遲到的學生抄千遍“biang”字(陜西一種特有面食用字)。“罰抄”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中小學生被老師“罰抄”,輿論普遍給予譴責。但成都這位高校輔導員罰遲到大學生抄千遍“筆畫最多漢字”,公眾的反感似乎并不強烈,有人甚至為之叫好。筆者看來,不管被罰抄的對象是誰,不管罰抄的內容多么“有創意”,不管罰抄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大是小,罰抄都是一種變相體罰,是一種教育軟暴力。對于這種有可能傷害學生自尊,摧殘學生身心的做法,教育者要予以摒棄。教育需要懲罰,但懲罰一定要科學合理,粗暴、機械、毫無技術含量的“罰抄”絕不是真正的教育懲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