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剛
2016年1月,雖然春節已經近在眼前,但寒意卻是分外的鮮明。好在暖暖的陽光從門口直射進來,令到佛山市南海區九江鎮中學科技處主任劉志偉的辦公室里暖和了許多。他一邊幫我們泡茶,一邊和我們談著他35年的從教歷程。個子不高,身材略顯單薄,但雙眼炯炯有神,思維敏捷,頗為健談。當說起1981年中師畢業到一所小學教書的經歷時,可以明顯讓人感受到已到中年的他,對于當年青春懵懂歲月的那一絲懷念與向往。
一所地處鄉鎮的初級中學卻有一個“科技處”的部門,自然會令人覺得有些突兀。為什么九江鎮中學會設一個這樣的部門?它有什么作用呢?這一切,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
成長,始于科技教育
1981年的夏天,懷著對參加工作的無限向往,也懷著對未來生活的好奇,劉志偉成了一名教師。而接下來經歷的許許多多酸甜苦辣,肯定是當年的他所無法預料的。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他幾乎教遍了基礎教育所有的年級;從潮汕老家到現在的南海區九江鎮中學,他在好幾間學校工作過;從中專到大專,再到大學本科,他拿了由低到高的三種學歷文憑;從普通小學教師,到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教師工作室主持人、省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幾乎擁有了一個普通教師所能擁有的全部光環。而這一切,都是劉志偉順應時代大潮,巧妙將科技創新與教書育人智慧對接所衍生出的成長傳奇。
大約20多年前,正是應試教育方興未艾之時,由于長期以來學校對學生幾乎進行的都是標準答案的訓練,社會也都是用分數來評價學生,考試流水線下,萬生一面,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劉志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決定大膽嘗試,在自己所任教的生物課和負責的科技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標新立異,強調在統一的基礎上追求新觀點、新思維、新看法和新嘗試。他對于在課堂中敢于發言的同學,特別是有不同意見和想法的同學,不管對否都給予肯定和鼓勵,甚至給予“勇敢同學”“創新同學”的表揚。別說在20年前,就是放在今天,這樣的課堂都是學生們最歡迎的,這樣的理念都絲毫不落伍。
2000年9月,他調到了九江鎮中學,在這里,他所倡導的科技教育迅速得到了學校的認同,與學校領導、科組團隊、一幫學生粉絲不謀而合,“科技教育,創新點亮”這粒種子,在他們努力汗水的澆灌與智慧愛心的呵護下,扎根,發芽,吐葉,拔節,茁壯成長。就這樣,九江鎮中學的科技教育在劉志偉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由特色項目到學校品牌,由學校品牌到學校文化,令到學校的各項事業呈現出一番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學校的科技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學校專門成立了科技處。
在平凡中堅守,在創新中超越,劉志偉也通過科技教育實現了由一個普通教師到名師的嬗變,由一個草根教師到杏壇大咖的逆襲。而就在他成長的經歷過程,他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始終堅持在農村中學,所以,總感覺,梳理與感悟劉志偉的成長,對于無數在一線堅持的教師們,有著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
堅守,追求教育理想
當然,沒有誰成長的道路是一帆風順的,劉志偉的成長,同樣如此。只是,當面對困難或是坎坷時,他選擇理性的堅守與智慧的突圍。
1994年之前,劉志偉開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級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為此,他不斷地充實自己,拿到了本科文憑,被調到佛山市南海區九江中學擔任高中生物教師,在專業成長的路上不停的追求,也不斷的收獲。書教得不錯,學生高考的各項指標也還行,他的生活按部就班,波瀾不驚。但當時由于高考改革,生物這一科目不再參加高考,那么就意味著學校的生物教師超額,要分流。最終,他便由高中學校調到一所初級中學。也許,在有的人看來,從高中調到初中,這是“被貶”,是很難接受的。但對劉志偉而言,卻接受得非常坦然,甚至,他還有著幾分竊喜,初中考試壓力沒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搞科技教育。他對于科技教育的執著與投入由此可見一斑。而事實也確如劉志偉所想,調到初中任教后,他的科技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劉志偉辦公室有一幅版畫,畫中的人物全部以Q版的形象出現,劉志偉被學生簇擁著排在中間,笑容燦爛無比。這幅版畫是畢業生們留給劉志偉的禮物,它寓意老師是學生智慧的點燃者。從教多年,劉志偉總是以發現的眼光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他認為,未來的發展是科技的發展,激發孩子創造發明的能力是為未來科技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正因如此,劉志偉在這項教學上花費了更多的精力,灑下了更多的汗水。
因為科技課程在初中階段沒有參考教材,所以,劉志偉作為學校這項課程的“總指揮”,自然承擔起編寫教材的重任。同時,他還要根據全國各種科技比賽項目選定參賽隊員,培養隊員。雖然近年來他帶領的團隊在比賽中屢獲佳績,但是對于第一次比賽他仍記憶猶新。那是1997年佛山市科技創新競賽,當時他想挑選合適的參賽學生都很難,因為家長不同意,“他們覺得科技活動與學習無關,孩子參加這些活動很可能影響學習”。經過努力,劉志偉終于湊齊人數組成了一支團隊,在“生物與環境科學”比賽活動中獲得一等獎。
由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對于親情和友情,他承認自己做得有所欠缺。兒子參加中考那年,填志愿時,其他家長都為孩子出謀劃策,可劉志偉卻因為教學任務太重而無法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報考的事情。“他的老師告訴我,孩子因為這件事哭了。原因是別的家長都到現場填報,而我卻沒出現。”對此,劉志偉深感愧疚。
“雖然我無法常在孩子身邊,可我常跟他講,做人一定要身正,有擔當,做一個有為和有出息的人。我覺得自己沒幫孩子做了多少事,更多的是幫他樹立人生理想與努力方向?!?/p>
創新,點亮學生未來
教育是影響學生生命發展的事業。而對于學生生命的發展而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子。創新是生命發展的本性,是生命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劉志偉認為,對于教師而言,“創新”是指通過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使他們能夠認識和發現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方法,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討論的時候,如果有學生提出與我不同的觀點,我會非常高興,并對每個提出解決方法的人都給100分?!闭沁@種鼓勵創新思維的教育方式,使得劉志偉在近十年來指導學生參加科技比賽獲省級以上獎勵超過100人次,科技作品獲國家專利69件,其中參加全國青少年創意大賽或創造力大賽連續八年獲金獎。還帶領團隊輔導學生參加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創新總決賽獲得世界冠軍四項、最佳創造力獎二項,創造了本項目比賽成績的最好世界記錄。
挖掘每個孩子的發明潛能。劉志偉認為,教育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解放學生的思想。原初一(3)班的小輝學習成績中下游,但劉志偉卻發現他喜歡動手做一些小發明。小輝在學??萍紕撔轮兄谱鞯摹胺罒岵孱^”還獲得一等獎。于是劉志偉指導他進一步改進完善,獲得首屆廣東省青少年發明創造三等獎。2011年,從九江鎮中學畢業的學生蘇晟章在發明方面成績出色,被美國伊利洛利大學破格錄取。之前,蘇晟章就是在劉志偉的輔導下,在北京首屆青少年創意大賽的紙箱車載人比賽中獲金獎。
調皮學生更需要激勵。在劉志偉的教育辭典中,沒有“放棄”二字。他堅信每個學生都是有為的、可以造就的。2010年,劉志偉班上一位叫阿健的同學是一個出了名的“調皮王”,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談話后仍不見改變,其他老師都覺得頭疼。劉志偉發現這個孩子有愛動腦、動手的優點,認為他在科技創造上一定能出成績。在劉志偉的輔導下,當時讀初一的阿健參加第4屆全國青少年創意大賽,由于受到汶川地震影響,他制作出一個防震屋參加比賽。在創作過程中,劉志偉只負責對他的構思進行引導,比如材料的選擇、房屋結構設計等。阿健憑借這一作品獲得了銀獎。第二年,第5屆全國青少年創意大賽中,他創造的紙箱載人車獲得金獎?!耙粋€孩子的好壞不應該以調皮與否來論斷,所謂調皮孩子實際是興趣不同所致,我更愿意激發調皮學生的發明潛能,引導他們最終走向正確學習之路。”劉志偉認為。
學困生成了發明愛好者。教育是作用于人生命發展的事業,是對人生命的點亮,是助長生命發展的過程。小超曾是劉志偉的一名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他上課很難集中精神,成績非常糟糕,7門功課加到一起的總分還不到100分。但是,他在上劉志偉的科技課時卻異常專注,時不時還有一些自認為得意的小發明作品交給老師,比如將普通的凳子改造成可伸縮的、可折疊的、會發光的??吹叫〕簧峡萍颊n就兩眼放光、自信滿滿的劉志偉自然不會錯失這樣的機會,他不斷地鼓勵、引導小超,雖然小超最后沒有在創新發明上取得太大的突破,但劉志偉和他的科技課卻讓這樣一位學困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找到了自信。這份收獲,對于為師者的劉志偉而言,怕是再美好不過。
劉志偉高擎科技教育的大旗,在平凡中追求有為,在常規中努力創新,在前行中突破發展,他的成功便來得自然而然。
(本文圖片由劉志偉提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