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昌有
每當我有意讓學生思考“為了什么而學習”的時候,總會面臨兩種比較尷尬的境況。一是小心翼翼地把學習跟考試、成績分割開來,進而將學習拓寬至知識掌握以外的范圍。所謂“小心翼翼”,一方面是發現一些學生經過之前的教育階段,已經被塑造得將學習窄化為通過做題練習和考試掌握知識,這種認識和相應的實踐給學生的心理乃至生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必要通過這種分割引導學生“走出來”;另一方面,又不能分割地太開,因為這些引導可能變成學生僅僅表達不滿情緒而忽視乃至推脫自己學習責任的借口。
二是學生對這一問題缺乏思考、反思的過程,可能因為沒有時間。由于成績對教師和學生的壓力,教師紛紛從學生手中搶時間,作業鋪天蓋地,以至于教師都會發出“作業做不完是正常的”的感嘆。在“跑操是一種鍛煉”的時間概念下,學生要是還想閱讀一些書籍,極為緊迫。這不是一句“要提高學習效率”就可以解決的。如果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那么很多教育活動都在生產不值得過的人生。何況,我們的反思更多關注考后總結呢?所以,剛遭遇“為了什么而學習”這個問題的時候,部分學生會覺得開了一扇窗,沒有然后。
曾有學生因找不到學習動力而找到我,想要從我的經歷中找到一些啟發點。但最終也沒有什么確定的結果。因為,我們的成長環境差異很大,他可能不會因為寫作業可以回避農活的辛苦而努力學習,也不太會只在有限的學習層面才能顯示自己之于同齡人的不同。當然也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讀書可以立竿見影地改變命運的時代。那么,他還剩下什么呢?求知的欲望,學習的興趣嗎?這兩件事情都比較難保持,因為學習不見得是一件特別令人快樂的事情。快樂對于學習很重要,不一定意味著學習有提供快樂的功能吧?
比較有趣的,還有學生面對“為了什么而學習”這個問題的心態。一般說,有學生進入重點中學后不知道接下來怎么樣,這在青少年階段是正常的。但一旦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倉促間便開始尋找答案。除了沒有覺得這個問題緊要的部分人以外,有的說將來要學理科做某個職業,有的說要考到年級的前多少名,有的說要進入重點班、重點大學。這些都是很確定的目標,但有少部分學生沒有這些目標卻要尋找動力的,往往徘徊。有學生表示自己想要找到一個動力,希望借著這個動力好好地度過三年。我有種隱約的不安,仿佛感到我們的教育除了沒怎么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以外,還教給學生一種想要“一勞永逸”的精神習慣。但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一個人不僅僅需要跟自己好好相處,還需要應對不確定的境況。有可能,與不可控、不確定的東西共處,會是一種生活狀態,不知道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準備好了嗎?
情況也不是那么的不好,社會畢竟向開放和多元邁進了一些。多聊兩句就會發現學生知道的道理甚至比我還多,他們對于很多事情有著自己的看法,也知道其他人的看法,志同道合聊兩句,話不由衷不搭理。他們不僅僅會告訴你“父母、老師關心成績”“學習為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也會反問“大人們都說‘學習不是為老師,不是為了家長,是為了自己,可是我分明感到我的學習牽涉甚廣,不屬于或不僅僅屬于我一個人,所以這句話是有問題的?”為了不辜負父母含辛茹苦可不可以?為了考好一點以減少壓力,或者獲得尊重,可不可以?為什么要說求知欲,是為了顯得那么不功利嗎?
其實,如果“社會化”確實是教育的關鍵點之一的話,那么對個體的教育從來不僅僅是屬于個體。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應該是多元化的,畢竟社會是復雜而多面的。我們需要做的可能是引導他們思考這個問題,并留出空間,讓他們好好面對。這個追問,可能是終身的,不停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