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劉益清,成長于一個教育家庭,父母曾長年擔任中小學校長,家庭的熏陶讓他自小對教育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真心喜歡三尺講臺的他,于2013年成為深圳大鵬新區南澳中學校長。他自命為“草根校長”,每天和師生斯守在一塊,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一起成長。作為校長,他只認“要對老師好,要對學生好”這個道理,于是他倡導友善教育理念、開展友善教育實踐,希望能以友善之道把學生培養成為友善之人。
本刊記者:教育是一種生態,一種教育理念在學校的內化與踐行并不是無根的、無源的,它一定是與學校的教育生態以及教育愿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那么,友善教育是怎么提出來的?
劉益清:確實,教育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生態。這種生態,在我看來是流動的,是靈動的。所以,更進一步說,教育是一種活的生態。我所倡導的友善教育就是基于我們南澳中學的自然生態、歷史傳統以及教育追求等所建構起來的逐步加以完善的理念與實踐互動生成的教育生態系統。
我們學校處在深圳一塊友善自然的凈土中。我們學校坐落于深圳市東部半島,有著豐富的山海生態資源,被譽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深圳市大鵬新區成立后,這一區域有了全新定位:以爭創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為目標,嚴格保護生態,突出高品質開發,深入實施國際化、高端化、精品化“三大戰略”,打造生態生物島、生命健康島、國際旅游島,建設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區域規劃的生態定位以及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對區域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但由于各種原因,這里的教育一直以來都相對落后,于是我們學校也似乎成了被遺忘掉了的學校。我們學校是深圳市最小的一所公辦中學,所處的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但隨著旅游業的興起,南澳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受到了巨大的挑戰。我們學校的學生不足300人,因地處相對偏僻等因素,學生綜合素養不高一直成為學校發展的桎梏。
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與落后的教育生態環境的強烈對比,總讓我感覺南澳中學應有個性化、特色化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特色,才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前行道路。友善自然的環境生態讓我獲得了最初的理念之源,而恰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友善”的理念給了我很大的啟迪,于是我和老師們一起開始探索以“友善”為核心的“友善教育”辦學之路。
友善之道
本刊記者:教育理念的探索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校長的辦學實踐的集中體現。我想,對友善教育的探索一定傾注了您滿腔的熱情與心血。您可以詳細給我們說說友善教育這一理念嗎?
劉益清:我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友善教育。我認為不論是對一個學校還是對一個校長來說,教育理念都是其極為重要的具有引領作用的一種教育品質。我先給你解釋一下我們友善教育的詞源。所謂“友”,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解為:“同志為友,從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由此,我把“友”延伸為“公平、合作”之意。公平是因友本義就是指人的左右手,雙手下垂,即為平等。從另一層面來看,雙手雖分工不同,但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有共同的目標或愿景,正如段玉裁所解讀的同志方能成“友”。所謂“善”,《說文解字》中釋為:“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自古以羊大為美,又因羊之溫馴表意吉祥。而善字又從誩,可理解為相互道祥和之語為善。
從文字的釋義來看,“友”字側重于人文環境,即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善”側重于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即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這兩個字之間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基于此,我們確立了“以友善之道育友善之人”的友善教育理念。友善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做一個友善的人”,即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善待自然、善待社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有價值的人。友善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平等、合作、為善、揚善”,即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和人文環境,弘揚真、善、美,尊重個性,尊重規律,以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做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事情,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和自然有價值的人。
本刊記者:我大致了解了友善教育的內涵,簡要來說,友善教育既要對社會友善,也要對自然友善;既是對他人友善,也是對自己友善。但是,正所謂“知易行難”。那么,你們是如何讓這一美好的友善教育理念變成實實在在的友善教育實踐的?
劉益清:合適的教育理念,一定會發現合適的教育實踐與之相匹配。為此,我們不求全責備,我們的行動路徑是從現實出發,探尋友善教育理論與友善教育個案的結合,倡導個性化的友善育人之道。比如,理論上的積累與視野,我們會去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也會去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我們還會去研究“友善用腦”理論。“友善用腦”是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ristine Ward)應用最新的神經學、心理學研究成果,其基本理念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如果學生不能適應我的教學方法,那就讓我教會他們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
但更加重要的是,我們在一點點地實踐、行動,我們在生成個案,形成特色,我們在積小善為大善。我跟你分享一下我們近期做的一些案例,這很好地體現了我們的友善教育。
2015屆畢業生小羅等五名學生因成績不好想放棄中考,但在老師的勸說下,最終堅持參加了中考。雖然這五名學生的參考影響到這屆學生的整體成績,但老師們認為不能因學校的所謂榮譽而讓學生留下終身的遺憾。
2015屆畢業生小李,于2014年9月轉入我校就讀。入讀我校之前,已輟學在家近一年的時間,但我校并沒有把這位學生拒之校外。入讀我校的第一個星期,她就和其他同學發生糾紛,情緒一度失控,但學校并沒有放棄,而是多陪伴,多關心,幫助她渡過難關,讓她順利地完成了初中階段的學業,并被高一級學校錄取。
八年級的小徐,小學升初中時選擇了周邊一所學校。2014年9月申請回南澳中學讀書,我們也沒有拒絕。入讀我校的第一天,就不服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但老師并沒有放棄,而是去發現她的優點和長處,協同家長共同幫助她進步。如今,她成了班主任經常表揚的對象,成績也進入了年級前列。看到她的進步,老師和家長都很高興,就連班上的同學都笑她早就應該轉回來讀書。
這一個個看似微不足道卻很鮮活的事例極好地說明了我們學校友善教育的辦學理念:不選擇學生,不放棄學生,以真愛陪伴學生的成長,以友善詮釋教育的真諦。
本刊記者:看來,友善教育實踐確實給南澳中學帶來了很多新的變化。
劉益清:不僅僅是這些,我們還結合宣傳陶行知教育思想,推進友善教育理念在德育教育平臺上的生活化建構。一方面,我們學校為了更好地倡導與踐行友善教育,積極借助于社會團體與專家的力量。比如,我們于2014年加入了深圳市陶行知研究會,2015年建立“行知園”網絡平臺,宣傳陶行知教育思想,感受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的情操,做到“心中有生,眼中有生,行中有生”。
另一方面,我們的友善教育強調師生既要互為友善,也要友善社會,友善自然。比如,我們學校因地制宜,開展了“科普與環保同行”實踐教育活動。活動背景:南澳街道是深圳市最美的風景區,其得天獨厚的山海自然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隨之而來的環境保護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直接影響到南澳中學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有責任也有義務去保護自己的家園。活動形式:科普+環保+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組織學生到深圳市國家地質公園參觀并聆聽專家報告,并和深圳市國家地質公園簽訂共建科普教育基地協議;舉辦南澳中學科技節,以科普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與南澳相關的環保科普教育;成立“南澳中學紅樹林義工隊”,組織義工到東涌社區紅樹林進行環保實踐教育,并計劃與東涌、西涌社區共建“南澳中學紅樹林環保實踐教育基地”;組織師生義工到新大社區舉辦公益活動,宣傳與南澳相關的環保知識,開展綠色環保活動;與深圳市規劃與資源管理委員會濱海管理局共同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普活動。“科普與環保同行”實踐教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如我們的學生小蔡,當他在七娘山海拔約500米處給一個游客送上一瓶水后,他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又如我們的學生小肖,參加了國家地質博物館小引導員活動,感覺收獲的不僅是新鮮的科普知識,還有自己的膽量、視野、交際以及信心。
友善之人
本刊記者:在您娓娓道來的一點一滴的友善教育個案中,我是這樣理解的:友善,不僅是教育理念的內涵需要,更是我們生活本身的內在需要。于是,我在想:能讓師生感到友善的背后,一定會有一個友善的校長。
劉益清:謝謝!校長的教育理念對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的引領,對教師教育行為的引領是很重要的。對于“校長”這一角色,我是這樣看的:“扎根泥土才有生命力,校長是一個學校最普通的一員,校長的主陣地是課堂,和師生親密關系才能體現校長的價值。”所以,要讓教師友善,要讓學生友善,校長自己一定要友善,于是我實行友善管理:善待學生,善待教師。
善待學生,就要關注學生,做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共成長。舉個最平常的例子吧,我能認出全校所有的學生,并能叫出大多數學生的姓名。雖然,這是基于我們學校人數較少的一個情況,但這表明了我對于學生的一個基本的友善姿態。
善待教師,就要幫助教師進步并實現其自我價值。我覺得這是對教師最好的善待方式。善待,不是忽悠;善待,需要實實在在的教育自律。比如,我在學校倡導“草根式”校本教研:我提前一天把聽課的安排放到辦公網絡平臺,告知學校教師如時間允許則隨同聽課。然后我要求教輔人員對整節課進行錄制,剪輯后交給上課教師。課后,我再和上課教師一起交流探討,隨同聽課的教師自發參與。最后,我把聽課所得寫成聽課筆記,放到辦公網絡平臺上與教師分享。這樣的校本教研需要親力親為,來不得半點虛的,校長帶頭融入到校本教研之中,才能做好引領作用。善待,也不是敷衍;善待,需要確確實實的教育行動。2015年8月,為了激發教師的教育夢想,我們學校舉辦了“我的教育夢”論壇,所有的老師都參與了這次活動。以謝老師為例,17年前,謝老師帶著年輕人的夢想和朝氣從大學畢業分配到這里工作,但慢慢地發現自己的夢想已悄然消失,工作上也有點懈怠了。通過這次活動,他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喜歡這三尺講臺,仍然喜愛這份工作,夢想還在。
本刊記者:好的教育生態,必然帶來好的教育成效。以友善之道育友善之人,這樣的友善教育生態,必然能直抵學生的心靈深處,不僅能給學校自身,也會給學校所在區域的教育生態帶來滿滿的正能量。
劉益清:我希望能稱得上這樣一個評價,我們也一直致力于為我們學校所在區域的教育帶來一些新變化,帶來一些新能量。所以,我們致力于友善教育生態的營造,真誠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事實上,我們也多多少少帶來了這樣的一些變化。比如,在我們校園里不設垃圾桶,與優美的校園環境相匹配,這對養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責任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還積極開展“日行一善”的主題德育活動,鼓勵學生每天做一件好事或每天反思一個過錯,用成長記錄本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向善、行善的品質;近兩年,一些小學升初中時選擇外出的學生又回到南澳中學讀書。
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有書讀,更要讓我們的學生快樂地成長,友善地生活,這成了我們南澳中學每一個教師的共同愿望。
(本文圖片由深圳市南澳中學提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