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佛山市實驗學校2014年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2015年10月,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禪城區專家工作室又落戶學校,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邁上新的臺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下,學校從班級文化建設入手,通過創建開放、生態、多元的育人氛圍,培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素養,并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達到立德樹人的成效。
一、構建立體性的學習生態
班級文化建設對于學生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以往學生升入新的年級就要更換一次教室,導致班級文化不能很好地傳承和持續發展。為此,學校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打造溫馨的家園,積極構建“家園·學園·樂園”三園一體文化,讓班級文化的內涵得到拓展、延伸。
各班以ESD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動手來布置“共同的家”,構建學習生態環境。在這個“共同的家”里,有九個標準“配置”:每個班級都設有“公告欄”,讓學生和家長知曉孩子在校表現和學校大事;辦一個“班務欄”,班級做到分工明確,井井有條;開一塊“學習樂園”,定期展示不同專題、不同形式的專欄;辦一個“擂臺角”,為學生創設爭先的“展臺”、競爭的“擂臺”;立一塊“墻報”,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教師適當指導;設一面“文化墻”,師生照片、美麗墻繪、放飛夢想園,各色設計滲透著師生們的智慧和創造力,體現著師生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才華;建一個“圖書角(廊)”,營建一種文化氣息和書香氛圍;摘一句“名言警句”,營造正確的班級輿論氛圍;養一盆植物,或紅掌,或綠蘿,令教室充滿生機。
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為指導,對班級環境進行立體性生態設計,通過學生、家長、教師們的群策群力,形成各具特色、書香濃郁、溫馨高雅的班級生態環境。這一過程也對師生家長們進行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尊重人、尊重差異性等可持續發展教育價值觀的滲透。
二、構建個性化的班級生態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核心是“尊重”,即尊重人、尊重差異與多樣性等。我們學校以尊重為源,積極構建個性化的生態班級文化。各班立足實際,挖掘學生的潛能,組織學生制定班集體的共同目標、小組目標、個人奮斗目標。學校還引領各班開展班名、班徽、班訓、班歌、班服、班旗設計。每個班都設計了富有內涵的精美班徽,如雛鷹之家、向日葵中隊、六點陽光等。如一(1)班取名“飛一班”,與“非(同)一般”諧音,寄托了老師、家長對學生展翅高飛、快樂成長、個性發展的美好愿景。他們還設計了一款專屬“飛一班”的班印,并在任何“飛一班”的專屬“集體財產”,如班級獎狀、感謝信、文件、班旗、班服等全部印有“飛一班”的印璽與水印。將班級歸屬感滲透到點滴之中,使班級精神文化得到持續發展,形成個性鮮明、獨樹一幟的班級精神生態。我校還專門編印了一本精美的《夢·徽·行》班徽集,以展示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成果。
三、構建開放的家校生態
學校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引領下,積極開發利用家長、家委會、社會等資源,形成可持續發展教育家校、社區合作網絡。
2015年4月,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優秀家長學校。學校充分發揮“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家委會的功能,利用家長、社會資源,倡導家委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文化建設,開展親子沙龍、“愛的守護”家長義工等活動,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家校共育品牌。為了便于溝通,討論班中事宜,發揮家長們的積極性,全校每個班級都建立了班級Q群、家委群、微信群,從而使家校溝通、合作更及時。在學校的各類活動中,如藝術節、讀書節、“六一”嘉年華、體育節、科技節等,節目的構思、策劃、場地布置、排練、服裝道具、表演化妝以及書寫、手工制作、合唱比賽等評委工作,都有家長、社會各類精英人才的身影。
學校社會合作網絡形成后,家長們在參與孩子成長教育的同時,學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做人、做事的可持續核心素養也悄然形成。一(14)班柏文家長看到教室設計得如此完美,感嘆道: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茁壯成長,長成參天大樹,托起家國的未來。這樣的家校共建,讓我們能夠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這是我們所樂意的,因此我們會更努力,跟孩子們一起加油。一(9)班家委會成立行動綱領——以愛之名,把9班打造成為滿滿正能量的“陽光之家”,希望孩子在班級這個大家庭能里感受到溫暖和幸福,感受到老師和父母所給予的愛。
四、構建師生、家長和諧的人文生態
我校楊光老師帶領學生和家長一起,發揮共同的智慧,將班級建設得有聲有色。他深知家校合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舒心、愉悅的學習環境,對孩子成長重要性。他籌建班級家委會,招募有愛心、充滿正能量的家委成員;召開一次次家委會,使家委們明確了分工,相互熟識,合作平添了默契;家委們調動一切資源,從班費的籌集、班徽的設計、書柜的環保選材、精致盆栽的挑選、墻貼圖案的寓意,親力親為地上陣布置……首創了實驗學校第一首原創班歌,并錄制傳唱。
一路走來,家長和老師們共同攜手,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班級文化活動,包括戶外拓展、野炊聚餐、體驗木工活、溶洞探險、收割稻草、賣報活動……增進了班級成員感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家校、師生、生生之間,和諧共處,關系融洽,彌漫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我校利用家校社會三結合、“互聯網+教育”的辦學模式和優勢,通過網絡、微信朋友圈、校訊通、Q群等方式,大力推廣“微家書,傳家風”活動。全校3000多名家長熱情參與,從1篇家書1人點贊到1封家書高達2866人點贊,從學校發動到家長主動參與,從寫家書到讀家書、回家書、展家書、演家書……真摯感人的聲聲叮嚀,平凡動人的愛的故事,感動了每一個孩子和父母,積極傳遞了正能量。
五、構建德文并重的教學生態
我校秉承“為孩子的美好童年服務,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遵循“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校訓,圍繞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幸福教育”班級文化建設目標,致力培育具有“中華情懷、國際視野、領袖氣質”的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
我們深知:一個班集體需要有一種精神,有一種追求,有一種目標。班級是實現“立德樹人”管理的最小單位。班主任是整個“立德樹人”的引導者,同時也是“立德樹人”的監督者。我們將“立德樹人”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和活動,達到思想的共鳴。
“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學校的辦學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深深融入到師生心中,凝聚教師,引領家長,影響學生,服務社會,使學校真正成為了師生、家長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為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氛圍,使素質教育在持續發展的路子上形成了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