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麗
進入21世紀,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為實現優質教育全覆蓋的目標,近幾年來,佛山市禪城區進行了系列改革:辦學管理體制改革、“縣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課程和課堂教學改革等。大范圍、高層次地提高教育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優質教育資源需求,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成為禪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
讓可持續發展教育及其先進理念納入本地教育主流,成為引領區域教育綜合改革和創新、提升基礎教育內涵發展的統領性理念,還必須探尋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禪城區優質教育全覆蓋工程及優質品牌學校創建之間的契合點。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角度探尋兩者之間潛在的協同關系和教育理念上的相融之處。
第一,創建優質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本質追求
優質教育從其目的來說,是為了學生幸福人生的教育;從其教育過程的品質來說,是關注生命活力的教育;從其效果來看,是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適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教育理念與育人模式。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公民正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目標,它聚焦學生全面、終身、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是讓每個人接受優質教育并從中受益。它以培養適應可持續未來和積極的社會轉變所需要的價值觀、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生活方式為核心任務,對深化教育改革和創新教育進程,具有明確的導向作用。早在2010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就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成為新時期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主題”。2012年“里約20+”峰會傳遞出“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優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點。2014年在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指出:“可持續發展教育能夠為每個人提供所需要的價值觀、競爭力、知識、技能、批判性思維等適應可持續未來的能力,可持續發展教育在21世紀依然是優質教育的完整的必要的組成部分。”
從以上論述可見,優質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在教育的內涵、本質上,在教育為人的可持續、終身發展的追求目標上是相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十年計劃”中強調,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標就是追求優質教育。不少國家的實踐也證明: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符合當今可持續發展時代需要的高質量教育,廣泛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就是推進優質教育。
“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學校辦學思想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助推學校的優質教育”,佛山一小校長說。她說,近兩年學校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學校在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粵曲粵韻校本課程開發、課堂教與學方式變革創新及教師能力提升等方面均成效顯著,學校比原計劃提前通過了優質學校的評估。禪城區張槎中心小學、南莊中心小學、東鄱小學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深入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同樣成效顯著。東鄱小學曾兩次代表禪城前往北京作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的經驗介紹。“一個項目改變一所學校,東鄱小學尤為突出。”禪城區副區長、教育局局長盧志華對東鄱小學等單位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為抓手,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實現內涵發展給予高度肯定。這也為區域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堅定了方向。
可見,可持續發展教育作為學校創設優質教育的切入點,在師資能力建設、校本課程開發、校園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作用顯著。可持續發展教育能加快學校的內涵發展、推動優質品牌的創建。
第二,學習方式創新:可持續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教與學的創新之源,是教育變革與創新的催化劑。學生的可持續核心素養的培養,主渠道在課堂。其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基于問題的學習、多方式參與式學習、跨學科學習等。圍繞“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知行并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探究,完成探究作業報告,使學生做到知情;課中組織學生參與同伴合作討論與互動評價,做到知理、知行;課后拓展應用,讓學生做到知變。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在實踐探索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等,從而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素養。
北京教科院副院長褚宏啟教授認為,21世紀的核心素養分為三類:一類是學習與創新素養,包括溝通與協作能力、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創造與革新能力;二類是數字化素養,包括媒體素養、信息素養、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三類是職業和生活技能。在可持續課堂中,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素養,也即可持續學習能力,包括基礎學習能力和可持續學習能力。基礎學習能力是指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能力。可持續學習能力是指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能力、表達能力,評價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系統性思考的能力、面向未來思考的能力等等。可持續學習能力基本涵蓋了優質教育基礎性能力、發展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指標。
第三,教師專業成長: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能力建設
教育既要關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更要關注人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培養面向世界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可持續發展教育著眼于施教者能力提升的培訓,主要目的是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及教育中的觀念與行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行動計劃》指出: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熱心是激勵學習者興趣和理解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培養教師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優質教育的共同維度。
圍繞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設計系列主題培訓,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工作的前提。通過舉辦國際論壇、國家講習班培訓、地方培訓、校本培訓等方式,對培訓層級、培訓內容、人員結構等多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和規劃。禪城區多渠道、多層次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包括:辦班培訓、考察培訓、現場展示、網絡交流等。從理論到實踐,從學習到實戰,從觀念到策略,提高教師的理念水平和實踐能力。通過系列培訓,讓教師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有更深的把握和理解,并且能夠自覺以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為導向進行教學。使教師在開展教與學的研究活動中,創新教學與學習方式的能力也得到提升。正如惠景幼兒園園長所說:“之前對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比較模糊,通過培訓和考察學習,我對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性開發校本課程的信心足了。”張槎中心小學校長說:“經過培訓、學習及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我們找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切入點,豐富了學校的辦學內涵。”鴻業小學校長參加完培訓后感慨地說:“培養合格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具有可持續發展力,是學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21世紀優質教育的完整的必要的組成部分。”
第四,學校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踐行環境
學校文化是影響教和學的重要因素,它包含校園文化、環境文化、人文文化、制度文化等。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辦學思想,是學校文化提煉的抓手。美國巴特提爾先生認為,優質學校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文化和領導力。他說:“我每到一所學校,希望這所學校最先有所改變的不是教育教學工作,而是學校的文化。”可見,優質教育所提倡的學校文化,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是一脈相承的。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融入學校文化可加快、促進優質學校的形成。
特別要指出的是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是可持續發展教育顯著的標志。校園環境生態設計,是在綠色生態的基礎上,把節能減排、環保節約、尊重資源、尊重環境、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等核心元素滲入其中,并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價值觀引領下,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 ,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使校園內有限的資源得到循環、合理、科學地使用。東鄱小學將校園合理規劃,分為生態環保科普園、廢水循環處理體驗區、廚余垃圾處理演示區等,使學校成為集生態、文化、怡樂于一體的育人場所。禪城區許多學校校園環境處處體現尊重關愛、主體創造、個性發展的生態理念、文化理念。像佛山市實驗學校、張槎中心小學、吉利小學及南莊中心小學、佛山市機關幼兒園、惠景幼兒園等單位在這方面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