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健
“修其本而末自應。”自古以來,先哲們就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提出“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強調“修身”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也是使人達到最完善境界的必要手段。道德教育始終是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要任務。有調查表明,小學生有環保意識,認為應該愛護自然,人類應該與環境和諧共生,但是在“你認為人類應該如何做才能既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又能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一題中,62.75%的學生寫了“不知道”,說明小學生對于具體的環保行動還比較迷茫。因此,小學生的環保教育仍是初等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必要部分。國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特別是環保教育資源。借助國學經典滲透環保教育,有利于豐富當代小學生環保教育資源,拓展環保教育渠道,夯實環保教育的根基。
一、國學啟蒙典籍中的環保教育資源
《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孔子釣魚時,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而不用那種將一根粗繩子拉在河的兩岸、繩子上掛著一個個小鉤子的綱;用帶繩的箭射鳥時,只射飛鳥而不射在窩里棲息的鳥。這種做法不但有利于保護動物繁衍,更是仁愛的表現,和現在提倡的獵而不絕的環保觀念是一致的,更能實現天人共生。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教師可先出示孔子“釣而不綱”的理念,向學生解釋意思,然后讓學生觀看用大眼網和小眼網網魚的視頻,讓學生找到不同,體會用意。
唐代詩人李商隱看到一些達官貴人饕餮終日,破壞環境,便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歌:“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云一寸心。”竹筍在當時的長安城是非常值錢的鮮味,吃膩了山珍海味的達官貴人們每到春天都想嘗嘗鮮,于是,鮮嫩的竹筍成了桌上餐。吃下肚的是竹筍,毀掉的卻是一片竹林。對于這樣近乎殘忍的行為,采竹筍的人并不深思其中利害,故而詩人發出了這樣無可奈何的嘆息。這種嘆息是一個人良心的自我發現,更是愛護環境之情感的自然流露。
白居易對動物的愛護尤為理性:“蝦蟆得其志,快樂無以加。地既蕃其生,使之族類多。天又與其聲,得以相喧嘩。”他認為蝦蟆之類的動物是天地生成,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人類不應該傷害它們。他還身體力行,常常放生買到的野禽。每年春夏之交,鳥兒們正處于繁育時期,不少鄉下孩子喜歡掏鳥窩、抓小鳥,甚至不少大人也在田間地頭邊干活邊捕鳥,究其動機,僅僅是出于好玩。那一幅幅鳥兒或死去或掙扎的畫面,讓他心悸驚恐,心生悲涼。于是,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誰道群生性命微,一樣骨肉一樣皮。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盼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周文王公布過《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今者,死無赦。”這是我國古代較早的保護水源、森林和動物的法令,而且極為嚴厲。先秦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也很有發展的眼光:“春政不禁則百長不生,夏政不禁則五谷不成。”保護生物資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澤封禁起來,不讓人們利用,而是按照規定的季節開放,有計劃地利用。通過這些語句不難看出,遠在古代,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深諳環保之道,并且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
二、傳承國學經典,踐行低碳環保教育
1. 故事法。以故事為教學素材,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引起學生聽課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聽故事、演故事的過程中領悟道理,審視自己的行為,提高環保理念。例如,古時候,江南某地有一小吏,一天,他到京城去送文件。傍晚,歇宿在一個旅館里。旅館里有口水井,井水冬暖夏涼,還有一絲淡淡的甘甜。小吏喝著井水,感到旅途的辛勞減輕了不少。第二天早上離開時,他順手把馬吃剩下的殘草倒在水井里。過了一個月,小吏從京城回來,又來到這里。這時,天已完全黑了,他又累又渴,便從水井里打水喝。由于看不清,小吏又喝得太快,結果喝進去一根草稈。草稈卡在喉嚨里,吞又吞不下,吐又吐不出,不一會兒,就一命嗚呼了,而這草稈正是他之前倒在井里的。古人為了吸取小吏的教訓,便告誡后人:“千年井,不反唾。”
2. 榜樣法。比如,A班開展了“環保小衛士”評選活動,每月選出一名環保小衛士,讓他成為同學們學習的榜樣。我訪談這位“小衛士”,他說:“我覺得自己很光榮,被選成小衛士后,我告訴自己,時刻要做到環保生活低碳出行,才能對得起這個稱號。”另外,“親師友,習禮儀”,說明教師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環保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這樣才有威信、有說服力。
3. 誦讀法。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不僅記憶了道德知識和道德行為準則,隨著年齡的增長還會進一步理解和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借助國學啟蒙教育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先讓學生誦讀國學中的環保知識,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悟,知曉不懂的地方,引起求知的欲望。
4. 環境法。在物質環境層面上,教師可以在走廊或墻壁上貼一些國學內容或環保素材,讓學生每天接觸這些內容,時間久了,就會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情感。這種方式也不會給學生造成負擔。在精神層面上,創設一種人人追求環保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中,接受感染,審視自己的行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及時表揚自覺愛護環境的學生。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
5. 綜合實踐活動法。進行《白色污染的危害》綜合實踐活動時,我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觀察記錄清潔工人每天清除的垃圾有幾立方,在感性上認識和了解每天產生的垃圾是多少。然后我們做了《它們哪個先腐爛》的自然實驗,用不同的垃圾做實驗——深埋,觀察不同垃圾的腐爛時間。最后整理分析觀察記錄的內容數據,在分析中了解白色污染的概念和危害。整個過程中,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動手能力均獲得發展。
在開展題為《我愛珠江》的水質調查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引導學生調查珠江支流的水質、珠江支流水污染狀況、污染源等,通過測量、走訪、查閱文獻等方法,寫出了《珠江支流環境調查報告》,提出了污染治理方案。我們還開展了“給環保局長的一封信”活動,編寫家庭節水方案,培養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節水意識,并落實在節水行動中。只有在自然、社會中關注環保,學生的環保意識才能進一步得到鞏固、發展、延伸。綜合實踐活動與環保意識培養的有機結合,將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學生頭腦中的環保意識也逐步扎根、開花。
本欄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