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南
在新時期歷史條件下,學校教育如何實施改革才能適應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這些問題亟待解決。要想取得教育成功,達到家庭、社會和學校的共同愿望,僅靠一方面的力量很難勝任,我們教育迫切需要走家校合作道路,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與配合。家校合作作為一種教育意識形態要被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學生家長及未來的家長們以至社會各界人士所普遍接受和認同至關重要,使家校合作活動在我國教育領域內能普遍開展,并最終形成一種全社會參與教育的自覺行為和風氣,建設一個有著共同目的的教育社會。
一、現代教育迫切需要家校合作
我國目前教育正面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時期,我國教育界已認識到教育領域內必須進行改革,即知識向能力的轉變,由單一型向多元方向轉變,由純知識性教育向綜合素質培養轉變,教人“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等。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學會共同生活”,這充分說明新世紀的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參與和合作的精神,在國民教育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教育更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全面合作,為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我們傳統教育的各種關系就得做出相應的調整,乃至變革。
二、經濟轉型時期的農村更呼喚家校合作
農村家長與城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存在著巨大差異是不爭的事實,導致農村中學家校合作的工作存在許多困難,這里既有家長的原因也有學校的原因。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談到:“學開車”與“做父母”比較起來,哪個更復雜?很顯然是“做父母”要困難多了。然而現實是學開車要經過幾個月的培訓,要筆試、路考,等等,過好幾關才能拿到駕駛證,可是許多人做父母根本不需要準備,不需要培訓,似乎誰都可以輕輕松松隨隨便便就做起父母來。朱教授詼諧幽默的比喻真實地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這樣的情況在農村中學顯得更嚴峻。
從家庭方面來看,一是農村地區的家長由于忙于生計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和祖孫一直生活的“隔代監護”現象普遍,由于祖輩家長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帶有老年人的特點,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的要求或多或少有距離,隔代教育對孩子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二是受農村地域的條件限制和生活習慣的影響,農村的家長們普遍缺乏參與學校教育的意識,未能認識到參與與學校的合作管理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有不少父母認為一旦孩子上學,教育孩子的責任就全推給了學校,從思想上和其它方面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
從學校方面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了解農村社會發展和教育的現實情況,認為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養差,家庭環境缺乏教育,自信力不足,缺乏溝通基礎,他們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沒能力參與學校教育工作,在與家長的交往中一味只對家長提出超越現實的要求,在教育問題上分歧巨大,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即使家長的素質較低,他也理應擁有平等合作的理由,就像在現代社會,我們不能以一些人素質較低為理由而剝奪他們應當享有的有關權利一樣。” 因此扎根在農村的基礎教育學校更要肩負起教育的大旗,主動走向群眾、教育群眾,架起家校教育的橋梁,成為家長促進孩子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合作者。
三、建立務實高效的家校合作的教育
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為了配合山區生態旅游城鎮的建設,改變農村家長的教育觀念,建立新型的家校關系,家校協同合作既是整合教育力量的有效途徑,也是教育改革和深化的重要內容,而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重復,更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繼續。
1. 樹立家庭教育首位觀念,重構家校合作思想
農村不少家長認性,習慣如自然。”充分說明人在自然狀態下,不假思索,不必費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種行為,就是一種習慣。作為班主任經常會遇到學生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他們出現的一些壞習慣壞行為的確讓人頭痛,那么一定要先讓自己心平氣和,通過思考冷靜的去處理。這樣的效果肯定比發怒更管用。以前我們班有一位男生,進校時行為習慣特別差,經常給我帶來麻煩事,起初我也很生氣,認為他是朽木一個,總是以責備為主,但后來冷靜思考后覺的自己處理的不好,因為責罵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變了方法,當他犯錯時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態然后讓他講原因,和他講道理并且從學生角度想問題,處理問題。慢慢的他有了一些變化,這件事讓我明白一個好班主任首先應該是學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懼怕的對象。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的祖輩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為習慣的影響,“昔孟母,擇鄰處”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應該十分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的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班級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礎打好了,對后面的班級管理有很好的幫助。
三、以身作則,榜樣示范
教師是學生最直觀、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舉止、性格習慣等都對學生有熏陶作用,與其夸夸其談,一次又一次的說教,倒不如身先士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師。“以身作則”向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師以身作則,以規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習慣直接熏陶學生。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就會形成習慣養成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注重名人效應。定期給學生講中外名人習慣故事,告訴學生,成功來自好的習慣,只有養成了好的習慣,才能走向成功。在學生中間,也可定期選舉“個人日常行為習慣優秀個人”,樹立良好榜樣,讓其他學生可時常參照對比,時刻糾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時,利用班會課、開學典禮等活動,讓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走上講臺,現身說法,介紹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打破學習成功的神秘感,讓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學習靠聰明,也靠勤奮,但最主要的是靠養成好習慣。
四、告訴學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待告訴學生,使其成為集體的奮斗目標,并始終如一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總希望做一個被老師喜歡的學生,這一點作為一名老師都有深有體會,并不難理解,實施起來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誠地告訴學生,使其成為學生集體的道德標準。介紹許多優秀學生的事跡和優秀班集體的情況給學生,這樣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讓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大家希望和肯定的行為,因而能夠有很好的方向意識,在不自覺的行為中朝著大家認可的方向去努力。
五、激發學生愿意去做
班級工作頭緒眾多,但并非雜亂無章。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們每隔一段時間都要不斷重復操作。例如做值日、上課間操、做眼保健操等,在班級常規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商量解決辦法。在學生充分參與討論并實踐證明的過程中,班級的各項常規應運而生。如《家庭作業制度》、《升旗紀律》、《值日生制度》、《晨讀制度》、《班干部工作職責》等,這些不一定都形成書面的制度,但要讓全體學生心里都明白我們班級有這樣的制度,一旦違反將會受到班規的制約。
從健全精細化制度開始,實現班級精細化管理的進程。建立了多樣、精細化的制度,讓班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學生明確知道了什么時候應該干些什么,應該如何去做?做得好會怎樣,違反了紀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些制度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管是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學生心中,便于學生遵守。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