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清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2015年10月22日至12月22日,我有幸參加了由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天河區進修學校和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發展力研修學院共同組織的天河區副校長培訓班。此次培訓,讓我真切地領略到風格迥異的老師們用人格魅力所傳遞的正能量;領悟到跟崗學習培訓學校管理文化之精髓,教研團隊的璀璨與浩瀚。這里,大家的智慧讓我們為之折服,余音繞梁;這里,獨樹一幟的教學理念讓我們受益匪淺;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科學的管理經驗讓我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有目標、有計劃、有層次、分步驟地推動學校發展,保障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及教育管理工作有序展開,著力打造適合學校現實特點的特色和品牌,不斷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學校辦學的終極愿景。
1. 學校管理
完善各項常規管理制度,制度建設以發展師生潛能和內在積極性為前提,以人為本,構建現代學校管理體系。
尊重是“生態”世界的本質存在。在尊重的人文關懷下,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老師家長之間、家長孩子之間才有溝通的橋梁。依法治校,滲透人文管理,形成獨特的校園文化內涵,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師生生命質量。實現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教師潛能,使骨干教師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2. 教師團隊
教師成功才是校長最大的成功。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的能力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教師只有具備所需的職業能力素養,才能滿足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我們作為學校管理者,可以從多方面提高教師隊伍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專業能力。如強化科組建設,注重塑造團隊意識,讓科組成為教師發展的強大后盾和智力支撐。以“校本培訓”為載體,以專業發展為重點,切實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為教師發展打造更加廣闊的平臺,建立教師學習交流制度,組織教師加強專業交流;以骨干教師培養為基礎,落實“名師”培養計劃,為專業素養高的教師提供發展的專項支持。
3. 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學理論為武器,以教育領域中發生的現象為現象,以探索教育規律為目的的創造性的認識活動。
鼓勵支持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使“問題即課題”成為教師的教育理念之一,并通過網絡教研、小組互助等形式,構建具有學校特點的教育科研研究與實施體系。要進一步以教育科研牽引日常教學教研。如學校科組教研活動,要進一步體系化、目標化,《廣州市義務教育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是個很好的研究介質,要形成以骨干教師為引領的研究小組,讓所有學科教師對本學科有全程視野和精準把握;教師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常規性問題,也是很好的草根性課堂研究素材,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科研立足教學實際,立足課堂現狀,立足自我反思,并最終提升課堂教學的成效。
4. 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讓“生態”走入課堂教學,才能完備演繹“生態”教育體系。生態課堂應該通過建構新型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來搭建。生態課堂主要通過三個核心指標對教師教學效益進行評價,其一是“尊重”,其二是“互動”,其三是“發展”,三個指標具體體現在目標與重難點設定、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后側與教學反思等各個環節。“尊重”,主要考察教學設計與授課過程是否尊重了學生的成長規律和發展現狀,是否尊重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主體價值”,學與教是否洋溢內在秩序等;“互動”,主要考察在課堂教學進程中師生、生生互動內容,生成性資源的處理等等;“發展”,是綜合性指標,看學生對重難點掌握情況,學生學習的成效、課堂教學的氛圍整體印象、課堂教學的完整性等。對三個指標落實的評價維度,我們要做到細化、具體化、可操作可觀測化,通過細致分析教師課堂教學,逐步夯實教師自覺嘗試“生態”課堂的意識,進而提升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有力推進優質高效課堂的建設。
5. 文化建設
以“健康、開放、幸福”為核心,以“客家文化”塑造和滲透為抓手,著力構建學校文化體系,形成積極向上的管理文化、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家長文化以及環境文化。以少先隊管理為切入點,通過班級文化建設、走廊樓梯文化建設、宣傳陣地建設、讀書角構建、學校核心教育景觀打造等,實現宜居宜學的生本文化體系。實施“客家文化”校本課程,讓學生在有主題的客家文化教育以及潛在的客家文化影響下成長,傳承發揚優秀的客家文化傳統,并成為生命發展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