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生
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性教育的基石,而且主導著其他的教育,是任何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永遠不可代替的。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價值觀念。如何讓家教做到有效,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呢?我覺得最關鍵首先是要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尊重和愛”。
一、學會感恩
心懷感恩,珍惜擁有,是感恩教育的精髓。一個不知足的、貪得無厭的人,常常會覺得一切都不夠:有八缺二、有九缺一……怎么能夠感恩?反之,知足的人常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1. 感恩——身邊的人、事、物。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一位媽媽每天都在晚上固定時間打電話給住校的女兒,女兒覺得很不耐煩,告訴同室的同學說:“真希望不要每天接到我媽媽的電話。”沒想到那一年的中秋,她的媽媽在一次車禍中去世了。從此,每到晚上九點半,女生就會在宿舍里走來走去,期待一個永遠也不會響的電話。
可以引導學生想想:是不是對身邊的人熟不拘禮?處在順境中覺得理所當然?不珍惜隨手可得的物品?其實,感恩不須好高騖遠,而是在每個當下,善待身邊的人、事、物,珍惜所有。
2. 感恩——良知。良知有兩種。一是對智慧有幫助有朋友,例如學習中有問題,他可以教你解決的方法;人際關系有問題,他可以提供意見;情感、人生路上遭遇挫折,他愿意靜心傾聽,并守口如瓶。還有一種屬于“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類型,有時候會講一些不中聽的話,目的是引導你向善。
3. 感恩——逆境。沒有經歷苦難,人生的獲得也就少。遇到困難時,可以選擇面對,面對雖然艱苦,縱使解決不了,也比較沒有遺憾。讓孩子在生活中吃一點苦、經受些磨難,會更好地成長。
4. 感恩——天地。人要敬天愛地,才能和樂地生活在天地之間。因此,環保教育應列為優先,教導孩子從隨身攜帶環保杯、環保碗筷,節省水電做起,進而懂得愛自己、愛他人、愛天地、愛生命。
二、學會尊重
尊重是謙卑、是智慧;放縱是冷漠、是私心。臺灣的證嚴上人說過:“微塵人生,奈米良能。”意思是:當一個人能夠尊重他人,就表示他肯縮小自己,小到不會礙到人家的眼睛、小到看不見。就像細菌看不見,卻無所不在;正因為無所不在,最具影響力。
具體而言,就是教育孩子——
1. 尊重從事卑微工作者或學識能力不如自己者。很多人對于階級比自己高或學識能力比自己好的人,就會畢恭畢敬;對從事卑微工作者或學識能力不如自己者,就會顯露出高傲的心態。
一個真正高尚的人,會去尊重所有的人,對于弱者,會懂得以同情心來對待他們。
2. 尊重不同聲音、不同見解的人。如果人與人之間都是我對你錯,自然會產生摩擦:身體摩擦多了會受傷,心摩擦多了會存在許多芥蒂。學習尊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可以減少很多問題的產生。
3. 尊重少數,服從多數,以小我來成就大我。民主與法治,就是一種尊重的教育——多數要尊重少數。但是這個簡單的觀念,往往一遇到選舉就可能會出現錯誤示范——多數漠視少數的聲音、少數則大聲去抗爭。
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放縱”——尊重是謙卑、是智慧;放縱是冷漠、是私心。
家長對孩子放縱是私心,因為舍不得孩子吃苦,什么都幫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還要出面“挺他”。老師對學生放縱是冷漠,由于家長說不能打、不能罵,就干脆放任不管。
每個人都希望被接受、被尊重,因此,我們應該要反求諸己,先去尊重、愛與接納別人。
三、學會愛
自詡為充滿愛的海綿墊,而不是拒絕愛的水泥地。如果水代表愛,心要像海綿一樣,將源源不斷的水通通吸住,使我們成為一個充滿愛的海綿墊,而不是拒絕愛的水泥地。
“愛”有自愛、小愛與大愛。自愛是讓自己變得可愛——給孩子愛的教育,是讓他先學會自愛、學會當一個可愛的人,他才會獲得別人的喜愛,也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小愛是心量狹小、有私心的愛。大愛是心胸寬廣、不求回報、沒有分別心的愛。如果從小教育孩子自愛,并讓他懂得付出大愛,那么他或許會有較多的正能量,會正確處理人世間的小愛。
感恩不是口說而是真心;謙卑不是自卑,而是自在;慈悲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希望感恩、尊重、愛可以充滿在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之中,成為教育的主流。
家庭教育,任重道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必須講究方法,同時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獲幸福。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