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潔琳
舞蹈表演是一門借助肢體語言表演豐富的內容和情感的藝術。它能夠讓學生借助優美的肢體動作表現出豐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舞蹈課程的學習,能真正領略舞蹈的精髓,擺脫對陳舊的舞蹈表演的沿襲。舞蹈教師要走出舞蹈課堂表演教學的狹小天地,站在舞蹈表演與其他學科融合的角度,將富有時代氣息的舞蹈表演和傳統的鄉土文化相結合,實現舞蹈教學的改革。
一、依托情境,融入學科素材
傳統的舞蹈教學是以傳授學生基本的舞蹈動作和基本的舞蹈知識和技能,沿襲傳統的教學內容來培養學生表演能力的,因而,在舞蹈教學中難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表演的創造力。
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而且初中階段學生課程的設置和課程的內容也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多充滿趣味性,無論在語文課本上,還是歷史、美術、英語等教材中,多以形象化的和充滿情趣的小故事來體現教材知識點。所以在培養學生表演能力的舞蹈教學中,可以以其他學科的內容為依托,通過創設適合舞蹈表演的情景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演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了語文課文《狼》后,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舞蹈表演技巧,把課文編排成舞劇,借用舞蹈的形式來表演狼和屠戶斗智的過程。一方面用一種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另一方面,賦予學生舞蹈表演豐富的文化底蘊,讓學生的舞蹈表演不再是只具備肢體表現的形式美,而是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真正結合,將舞蹈的內涵變的更加充盈。通過這一表演過程,使學生體驗到了真正的舞蹈表演的魅力。
二、因地制宜,加入鄉土元素
現在初中階段的舞蹈教學,不少教師所教內容單調且脫離生活實際,在所教舞蹈的表演內容上無法吸引學生,這也是導致初中階段的學生舞蹈表演能力低下的原因。真正的舞蹈藝術本是發源于民間,以人們的現實勞動生活為載體的。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還得將這偉大的藝術還原于民間,而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將舞蹈表演的內容加入鄉土元素,用富有鄉土特色的活潑、靈動的勞動場面或風俗民情來豐富舞蹈的內容,使學生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敏銳的雙耳、豐富的想象力和一顆善感的心來體會發源于民間的舞蹈藝術。
這樣,在富有鄉土氣息的教學內容中,通過長久而不間斷的鼓勵、誘導,使學生產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提升學生舞蹈表演的能力。在比較傳統的舞蹈教學內容和加入鄉土元素的舞蹈內容后的異同,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分析學生的心理,選取學生最喜歡的舞蹈形式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探究討論、比較的過程中已經對兩種舞蹈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體會,這樣既欣賞了不同的舞蹈,還激發了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一舉兩得。
三、與時俱進,體現時代因素
初中階段的舞蹈教學雖然教學內容簡單,但考慮到其作為初中學段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一門課程,因此,在教學生進行舞蹈表演時必須結合時代的因素,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舞蹈是一門以肢體語言為依托,將豐富的情感借助身體的舞動表現出來的藝術。因而,學生要學好舞蹈不僅要有靈活的肢體,更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豐富的情感體驗,能發現體現時代潮流的舞蹈內容和形式,用走在時代前沿的時尚風標來陶冶自己的情操,豐富內心情感,為舞蹈的學習和欣賞注入鮮活的血液,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遷移,提高舞蹈表演能力。
例如,現在社會上一直在提倡中國夢,在初中階段的學生就要求以實現中國夢為自己的使命,這是時代的號召,也是體現時代的最強音。因此,在初中階段的舞蹈表演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對中國夢的理解,以舞動的形式表現中國夢的內容,使學生對中國夢的解讀由外在的理解轉化為內在的體會,進而在內化中與情感相交融,并借助舞蹈表演出來。
初中舞蹈課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初中舞蹈課要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結合,在學科整合的基礎上來表現時代的因素。在培養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的教學中,教師要以與時俱進的準則來要求學生,豐富舞蹈教學的內容,進而走出舞蹈教學因循守舊、缺乏活力的困境,以新鮮的血液調動學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對舞蹈表演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