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婭
摘要:養成習慣要從點滴抓起,由點到面,由單項到系列,由局部到整體,日積月累,方達目的。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我通常是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具體做法如下。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培養;良好習慣
對小學生來說,要養成的良好習慣頗多,諸如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勞動習慣等。葉圣陶先生說:“習慣是從實踐里養成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全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這就說明養成習慣要從點滴抓起,由點到面,由單項到系列,由局部到整體,日積月累,方達目的。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我通常是引導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具體做法如下: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我們的祖輩十分注重學習環境對行為習慣的影響,“昔孟母,擇鄰處”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應該十分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優良班風的形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一個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就會組成一個優秀的班集體。當一個班級具有了良好的班風,那些個別的行為習慣差的學生由于從眾心理的作用自然就會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班級風氣不正,習慣好的學生也會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向壞的方面發展。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就必須注重班集體的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設班風班貌時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礎打好了,對后面的班級管理有很好的幫助。
二、激發學生愿意去做
教師的期待只是指明了學生發展的目標或方向,為了讓這種期待成為學生的自覺的行動,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學生對律他一般極為感興趣,這一點并不少見。我經常向學生請教一些班級工作的做法。例如,面對一名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老師向全體同學征求處理意見,學生會五花八門的提出許多可資借鑒的方法,足以讓這個學生記住教訓。縱然違紀學生會有好多個理由,(諸如記錯作業、忘帶了、弄丟了等),但孩子最了解孩子,他們比我們更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了解學生的心里需要什么樣的制度來約束。
律他并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學生非常感興趣律他過程,正是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并完善班級的各項常規制度的過程。
從健全精細化制度開始,實現班級精細化管理的進程。建立了多樣、精細化的制度,讓班級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學生明確知道了什么時候應該干些什么,應該如何去做?做得好會怎樣,違反了紀律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這些制度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不管是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學生心中,便于學生遵守。
學生在律他過程中懂得了怎樣律己!當然,知道怎樣做只是屬于學生道德養成知、情、意、行四個環節中道德認知的范疇。僅僅懂得如何律己和怎樣才能做到律己有很大的差異!讓道德認知變成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更需要教師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三、注重細節,落在實處
一個人的習慣好不好,素質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例如:碰到長輩、老師要主動上前問好,碰到同學要主動打招呼。在公共汽車上碰到傷殘病、老人等要主動讓座,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禮貌用語。讓學生回到家對家人說一句或幾句自己以前沒有對家人說過的禮貌用語,像"請媽媽為我檢查一下作業"之類的話。看家人的表情、語言、行為有什么變化,然后到班上與同學互相交流,這樣一來讓學生從點點滴滴中懂得并初步養成有禮貌的良好習慣。告訴學生在公共場合不隨處拋丟垃圾、廢棄物,不隨地吐痰,不在服務設施上亂刻亂劃,不踩踏禁行綠地等。教師在這些細節中要時時提醒、加強監督,使同學們明白"細節決定一切",從小事中成就大事業。另外,還不能只停留在要求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老師應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從細節抓起。例如,教室整理、書本擺放、課堂坐姿 留心觀察同學的舉止,及時改錯誤、抓典型、樹榜樣,使學生在訓練中培養習慣、強化行為,扎實開展好行為習慣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行為習慣容易受干擾,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按規范要求去做,注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使學生們自覺調整道德認識,積淀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注重以身作職,做好學生榜樣。
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更直接,也更為深遠,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班主任應該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大凡優秀的班主任都很重視身教。例如,如果要求學生語言美,而老師又常常說粗話;要求學生不給同學起外號,而老師間又常常叫外號,這樣做本身就失去了教育的力量。我剛開始做班主任時,為了讓學生養成不亂拋紙屑雜務的好習慣,曾把教室簡單地劃分為一個個保潔區,每個學生負責自己保潔區的衛生保潔,結果一段時間下來,情況雖然大有好轉,但仍然有少數學生不能很好地保潔,其他同學也視而不見,要等我提醒后才揀起來。后來,我改變了做法,每次進教室后先總體檢查一下,然后盯住紙屑看一下,最后自己把它揀起來放進紙簍里。幾次下來, 地上就沒有紙屑了,學生只要看到我進教室,就會直覺地檢查自己周圍有無紙屑,如有,就自覺地揀起來,即使不是自己的保潔區,也能主動地揀起來。所以,班主任在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特別重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注重以良好的道德行為影響人,用自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去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家校合作,共同作用
讓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學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現。家庭作為孩子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于父母及家庭血緣關系的影響,使家庭教育更具有親和性、權威性、基礎性、持續性與穩定性的特點;另外,家庭教育以言傳身教、情境影響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在兒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對此,我經常向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情況,并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的情況,希望家長能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將孩子培養成人。
總之,少年兒童時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如果能夠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下,形成良好的習慣將會個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需要家校長期互動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