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鏡榮
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師,應盡可能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多去發現,多利用對生物教學有利的各種因子,為農村中學的生物教學找路子,造條件。
一、教師要充分認識生物課程資源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性
應該說在生物教學中,課程資源是教師開展課程教學的重要素材和重要資源,老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結合學校實際創設良好的學習條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興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但農村中學在現有的教學設備、圖書館建設、信息技術裝備、教儀教具的更新、生物園建設等各方面的教學資源相對來說還不完善,甚至還很落后,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工作的實施。面對現實老師要有清醒的認識,思維上不要局限于教材、幾種教儀教具、幾個課件上,而是要結合地區、學校、學生的實際,認真去挖掘有利于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各種因素,挖掘農村中學特有的課程資源。因此,作為一名農村中學生物教師來說,要充分認識生物課程資源對農村中學生物教學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指導我們積極去探知,利用農村中蘊藏著的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從而不斷滿足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需求。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農村豐富的生物課程資源為服務教學
課前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實驗材料的準備。初中生物實驗中涉及的材料較多是動、植物的材料,農村中學的學生采集起來較為容易,如: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動物中的鼠婦、青蛙、蚯蚓、蝗蟲等材料,學生很容易就可得到,教師要充分用好這些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還有我們可以幫助學生把采集來的較完整的生物實體制作成動物、植物標本,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這樣做可讓學生更進一步接觸生物實體,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生物課本知識的鞏固,還培養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妙的濃厚興趣。
積極開展適于農村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制作標本等,讓學生親身體驗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師要善于用好這些無形的課程資源,去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我校開展的“生物實踐探究活動”課題中,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調查、訪問周圍的農戶在種植、飼養等生產情況,從中了解一些種植、飼養的知識;結合本地區稀土資源豐富,但開采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我們組織學生對開采地進行實地調查、對開采地周圍的群眾進行訪問,取回土樣、水樣進行植物栽培、動物飼養等對比試驗、向相關部門采集數據,最后形成調查報告,把活動情況向全體師生進行展示;開展的《農村小河圳水質污染狀況調查》、《五指石森林生態調查》等活動的開展在全體師生中造成了良好的影響,使廣大師生深刻認識生物與生態環境的密切聯系,這些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對農村學生來說一些動、植物的活體很容易取得,我們根據這個有利條件,經常開展制作動、植物標本比賽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非常有效,特別是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挖掘農村家庭中的生物課程資源,拓展學生學習渠道
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相結合,才能顯示其魅力所在,由于農村學生經常參加家庭中的生產勞動,對生產中的一些現象比較了解。如:談到“縮手反射”時,學生就會很快回答:補衣服時不小心觸碰到針尖就會馬上縮手;談到“燒苗”現象發生的原因時,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是因為施肥太多,但內在原因卻說不準。此時,教師要把握好這些機會,講解其中原因,學生帶著一種求知欲望去學習,這樣掌握知識就容易多了。
在講解種子萌發所需的外界因素時,結合學生自己家中種下的油菜因多日雨天造成出苗率大降;水稻育苗加蓋透明薄膜等現象,說明種子萌發需要外界條件。只要老師結合這些現象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就很快、很自然地掌握了相關知識。再如:我們客家地區有一種傳統釀制娘酒的工藝,這種釀酒工藝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老師可引導學生去觀察、詢問整個釀制流程,引導學生結合酵母菌的知識去思考、這樣學生對發酵方面的知識就會有更深的鞏固和理解。在農村家庭的生產、勞動中還有很多事例與生物課程教學中的知識是密切相關的,只要老師多去發現,多去利用這些課程資源,從而來不斷拓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渠道。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