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云
“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的建構是對生物探究教學的一種有效嘗試。
一、“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的流程與內涵
(一)“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的流程
“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包括課(講)前自主學習、課中或課前的合作探究過程,形成學習成果,課中交流展示,大膽質疑,邊交流邊形成學習內容的概論圖,最后是總結、練習反饋,課后利用網絡項目探究進行項目探究三大板塊六大過程。主要教學流程:情境激趣——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總結——拓展提升。
自學:情景激趣(呈現目標);自主學習(學案導學);
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引導);交流展示(大膽質疑);
反饋:反饋總結(概念圖);拓展提升(網絡項目探究)。
(二)“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
1. “自學板塊”。包括情境激趣和自主學習兩個環節。
(1)情境激趣。初中學生對生物現象普遍都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很多時候只了解到表象的東西就滿足了,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知識學來有什么用。所以教師創設情境最大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到底學什么,知識學來做什么,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所以,教師創設的情境要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和知識本身所創造的價值相結合,既包括對學生自身的發展價值,也包括知識本身的研究價值和所能創造的經濟價值。
從學科思維發展來看,這是設計一種疑難的情境,引導學生確定疑難的所在。
(2)自主學習。教師利用導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的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時老師補充必要的相關的課外拓展資料。導學案以問題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教材和相關的學習資料,找到疑難所在,為合作探究解決這些重點和難點奠定基礎,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提問題。沒有通過自主學習的探究是表面的,難以在40分鐘自我完成知識建構的全過程,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達到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知識的基本原理的目的。
從學科思維發展來看,這是引導學生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并對解決這些疑難的假設進行判斷的過程。
2. 展示板塊。這是探究學習的關鍵,為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產生的難點進行合作探究,并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并在解決疑難過程中提煉自己的觀點和新問題。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集體釋疑,對重點難點進一步探索,最終解決問題,并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為進一步拓展探究奠定基礎。從學科思維發展來看,是對假設進行驗證、修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討論,最重要的是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各種探究活動,從做中學,結合生活獲得經驗。合作探究可以是課前完成,形成探究成果,也可以在課中完成,得出探究結果。
(2)展示交流。這是探究學習相當重要的部分。能夠把學習結果表達出來,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在展示交流過中,各小組間可以相互提問,共同解答。
3. 反饋板塊。包括總結反饋和拓展提高兩個環節。
(1)總結反饋。必要的總結和練習反饋,能夠理清思路,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利用概念圖對知識進行總結,有助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梳理概念和基本原理之間的脈絡關系。概念圖的書寫,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初擬,小組合作的時候進一步完善,展示交流后師生最后討論確定。必要的練習,可以鞏固新學到的知識,教師可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
(2)拓展提高。課后,教師會布置一道提高題讓學生們進行課后合作探索。必要時形成項目探究,把探究問題、目的、探究設計、過程、分析和結果放在網絡上,形成學生課外探究的學習檔案。在課外探究中注意與STS的結合,讓生物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讓生物技術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生產自己的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
二、“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的創新價值
在“自學—展示—反饋”初中生物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設計者,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積極思考。師生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