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純慧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該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因此,課堂上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延伸,與學生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盡可能的縮短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于兒童接受。
一、課堂上引用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在教學《我的成長足跡》時,備課中發現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告別童年”的主題契合本節課的內容,于是巧妙地將兩者進行有機的整合,充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教學。一方面利用《品德與社會》教材上的圖片啟發學生回憶交流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聯系語文綜合活動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成長歷程中的難忘往事,其中包括與老師、家長、同學之間同成長的故事。一方面又借助《品德與社會》教材上的寫“往事與不足”的體驗,為語文課的“告別童年”的習作練習做鋪墊。學生在“我的美好童年”活動中踴躍發言,爭相講述一年級第一天入學時的情景或心情。有的學生說:面對陌生的環境非常好奇;有的學生說:對陌生的環境有點懼怕,甚至大哭;有的學生說:當時真是可愛,無憂無慮;還有的學生說:急切地想融入到大哥哥大姐姐的學習生活中……繼而引發對自己存在不足的思考。兩個知識版塊的整合,一舉兩得,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加快學生成長的腳步。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促進一個人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礎的學習階段。這期間不僅學到了基礎知識,還將形成一些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而這些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兒童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而且將會影響其一生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品德教學要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觀察、從社會中調查,形成學生的道德辨析力,提高教學實效。讓學生真正掌握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使品德教育默化于生活實踐當中,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比如《合理購物ABC》的教學目標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怎樣合理購買商品和體驗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課前我向學生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到小區附近的商場了解商品的種類、價格,向售貨員詢問怎樣鑒別商品的優劣,觀察顧客是怎樣購物的;二是向家長請教如何購物才合理。課堂上再讓學生介紹交流,分享心得,填寫合理購物調查表;課后根據掌握的方法進行一次購物體驗。通過實地的調查和交流,學生基本認識到怎樣辨別商品,通過實踐初步掌握購物的技巧,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通過這些活動,把課堂與生活鏈接起來,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好習慣也隨之養成,獲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二、注重溝通交流,讓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體驗
教學要因地制宜地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的學習環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時,知識就可能被真正領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因此,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使他們真正成為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自主的學習中得到更多收益。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通過創設和諧、民主、寬松的氛圍,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讓學生樹立自覺養成良好學習行為習慣的意識,培養學生主動合作、探究、開放、自主的學習行為習慣。
認識自我是建立自信的基礎,教師要懂得引導學生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要知道自己的所長,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待他人,既要學會肯定他人的優點,也要寬容他人的缺點。如在教學《我的成長足跡》中設計了一個環節“難忘的第一次”,讓同學們回憶自己在小學六年以來第一次令自己難忘的事情。同學們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向大家述說。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息息相關,和老師、同學的幫助、影響密不可分,要懂得珍惜、知道感恩、不斷反思,才能使自己更健康地成長。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