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習近平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他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既定目標,要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只有了解目前的貧困現狀,解決之道才能有地放矢。
【關鍵詞】貧困;現狀;研究
一、中國貧困人口規模
1.世界銀行的估計
世界銀行《1990年世界報告》估測,1985年,發展中國家有10多億人生活在貧困之中,他們的人均年收入低于37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其中,中國的貧困人口規模是:貧困人口(包括赤貧)2.1億,貧困發生率為20%。該報告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的貧困人口將從1985年的11.25億減少到8.25億,10年減少3億貧困人口。其中,中國貧困人口將從2.1億減少到3500萬,貧困發生率從20%下降到2.9%。世界銀行在《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一書中,按1990年中國城市的絕對貧困線321元/人·年,農村的絕對貧困線275元/人·年計算,城市的絕對貧困人口130萬,農村有絕對貧困人口9700萬人。
2.中國政府和學者的估計
目前,我國對貧困人口規模的測算,由于具體測算的部門不同,所采用的測算方法和所依據的貧困線也有所不同,因此公布出來的貧困人口規模是有差異的。
對農村貧困人口的估計,根據1995年國務院農研中心提出的貧困線:戶人均口糧200公斤,戶人均收入200元的貧困標準。一類規模是:1985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1.02億,貧困率為12.2%。另一類規模是:1985年底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2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1.25億,占當時農村人口的14.8%。另外,根據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確定的1988年中國農村絕對貧困線—戶人均收入260元,測算出1988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1.2億,貧困率為13.%9。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的,國家統計局利用1993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調查資料進行測算,初步估計,當時中國城鎮約有370萬戶,1200人處于相對貧困狀態。這些城鎮居民戶年人均收入為1059元,比全國年均水平低54.7%,年人均消費支出1183元,收入低于支出124元,這些家庭將全部消費性支出的三分之二用于食品消費。胡鞍鋼根據各種統計指標測算,估計出1997年中國城鎮貧困人口的具體分布是:(1)全國城鎮最貧困職工約300萬人;(2)最貧困退休人員500萬人;(3)最困難居民300萬人;(4)全國城鎮最低收入困難戶為580萬戶,合計人口為2100萬人,約為城鎮總人口的2.5%—5.0%。四項全部加總,全國城鎮貧困人口超過3000萬。
3.中國貧困人口的分布
根據世界銀行《中國:年代的扶貧戰略》估測,1990年中國有130萬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城市,有9700萬絕對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城市的絕對貧困發生率為0.4%,農村的絕對貧困發生率為11.5%,城市的絕對貧困人口占全國絕對貧困人口的 1.3%,農村占98.7%據此可以推斷,中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實際上就是農村的絕對貧困問題。
4.中國貧困特征
中國貧困問題最重要的特征:首先是區域性,即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在不同區域之間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次是民族性,即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在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其三是貧困人口在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分布的是不平衡的;其四是制度性,即制度是造成中國貧困的重要因素;其五是長期性和復雜性,即中國的現實國情決定貧困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它需要經過幾代甚至幾個世紀不懈的努力才能解決。
三、中國貧困的形成原因分析
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為主導的綜合轉型時期,導致中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
1.自然原因
自然條件差是造成貧困的前提性原因。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農業自然資源和礦藏等加工工業的自然資源。對我國城鄉居民而言,自然環境及相應條件的好壞,是制約其收入與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
2.社會歷史原因
中外研究貧困問題的學者大多贊同這樣的觀點,即發達國家的貧困往往是現實原因導致的貧困,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卻經常是歷史積淀下來的。應該說,這種觀點用來解釋中國的貧困更具說服力。首先,舊的社會形態,文化傳統積淀下來,并在相當程度上仍支配勞動者的一些舊的傳統觀念和意識,對社會生產發展起頑強的抗拒作用;其二是在落后民族和地區,教育這種通過文化科學知識傳播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難以取得預期效果,而且往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怪圈:(落后地區農民)文化素質低→不重視教育→文化素質更低;其三是即使在改革開放的20余年,由于種種原因,除農村大面積貧困外,還有多達幾百萬的農村移民長期處于貧困狀態,至于近年來新近加入貧困大軍的城鎮失業隊伍,使中國貧困問題更加突出,這種貧困固然有其現實的因素,但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貧困是一種歷史的貧困,他們依然生活在歷史的貧困之中。
3.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征,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向來呈梯形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抽樣調查顯示,1996年全國城市貧困率為4.2%,貧困人口為1176萬人。貧困人口的分布和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密切相關。
4.家庭和個人原因
一方面,從家庭結構來看,單親家庭,有殘疾人、重疾患者、無養老金保障的老年人的家庭,往往經濟負擔較重,容易陷入貧困(在發達國家,單親家庭往往成為政府救濟或援助的重要對象);另一方面,從個人因素來看,孤寡老人和孤兒,殘疾人,重癥患者,受教育程度低者,或因無依無靠或因無工作收入或因收入極低,通常是貧困人口的基本成員。
5.失業原因
勞動者在就業競爭中失敗而被迫失業,意味著喪失了收入來源,失業者及其家庭可能因此而陷入生活困境。政府對城鎮貧困群體的救助重點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即由傳統的救濟對象轉移到失業、下崗職工家庭。
6.制度性原因
“落后”不僅僅表現為落后地區的一系列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指標低于發達地區,還表現為落后地區的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落后與發達地區。對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來說,“落后”也表現為落后地區在體制改革方面落后于發達地區,而這點恰恰是落后地區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7.科技力量方面的原因
現代市場競爭直接表現為產品質量的競爭,間接表現為技術力量的竟爭。由技術進步推動的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領域中起支配性作用的原理之一。科技力量薄弱不僅使現有的產品和企業缺乏市場競爭能力,而且使大量的具有巨大開發價值的自然資源未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
8.收入分配原因
收入分配對貧困問題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行業分配不公與分配要素發生變化兩個方面。導致貧困人口產生的原因還有很多,如企業因效益不良而發不出工資或拖欠工資,一些虧損、倒閉企業的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得不到保障(如據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公報,1997年底全國共拖欠養老金30億元,家庭或個人投資失敗而陷入困境,因家庭成員有不良嗜好如賭博、吸毒等淪為貧困,等等。
作者簡介:徐杰(1990年生),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