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線平
前一段時間,向中國多所名牌大學捐資的企業家廖凱原在中國網絡上引起爭議,他向這些大學巨額捐資,這些學府則允許他在校內成立研究機構,宣揚其自創的“軒轅反熵運行體系”、“凱原量子信息力學”等怪誕理論。引起爭議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他因捐資而獲得高校授課資格,被視為有錢就可在高校授課,另一方面,他的這些理論大多經不起推敲,缺乏基本的學術邏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行為讓中國大學“斯文掃地”,也引發對大學教育制度的拷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富豪向高校捐資,獲得在高校講課的機會,并沒有妨礙學術自由。學術有其本身的規律和認可條件,富豪隨便講一講,權當給嚴肅的高校學術配以一道輕松的佐菜。因此,不值得大驚小怪。相反,捐資有助于高校發展,以出讓講壇獲得捐助,不失為一種好的有助于高校發展的舉措。
如果從學術自身發展的規律看,廖凱原的講座對學術構不成任何威脅,不但威脅不了學術自由,即使對于任何一門與他講座內容有所相關的學術,也構不成解構或干擾的威脅。學術內部發展已逐漸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認可機制,無論是學術內在邏輯遵守,還是學術共同體的討論,都能有效地將偽學術排除在外。從這個角度講,廖凱原的講座確實不值得大驚小怪。相反,他的輕松活潑還可增加高校的輕松氛圍,增加嚴肅學術之外的娛樂元素,讓學者們更清楚地認識外界對學術的看法,從而有助于學術發展。更不要說,他拿出真金白銀支持高校發展。建設世界一流高校,這些錢所起的作用可想而知。
然而,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學術發展并不只在自身范圍內進行,學術爭奪固然有其內在規律,這是學術發展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學術發展還有另一個維度,即任何學術發展都需要一定的外在氛圍,也即文化。學術發展所需要的文化應叫學術文化。這種文化既可看作學術行業內對正規學術的尊重,也可看作是整個社會對正規學術的尊重。前者可稱為學術行業文化,后者可稱為社會學術文化。
學術是研究具體對象的,學術發展要依靠前人積累的研究成果,后人學術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向前推進,對前人進行的學術有所創新。學術文化則是指對研究學術的人的尊崇。好的學術文化尊崇研究學術的人,不好的學術文化則不尊崇研究學術的人。尊不尊崇學者,既有行業內的看法,也有整個社會的看法。
不得不說,當下缺乏的正是學術文化。從高校內部來看,行政大于學術的狀況嚴重。高校本應是重視學術研究的地方,高校應以尊崇教授為首要任務。所謂教授治校,反映的就是學術在高校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學術對于高校獲得社會認可的重要作用。然而,事實卻是另一方面,真正治學的教授受到多重掣肘。平時受行政管束,申報課題不方便,進行科研也不方便。因為沉浸于學術,平時少有時間搞社會關系,他們除受到行政管束之外,還受到一些平時并不重視學術研究、熱衷于社會交際的所謂學術的排擠,相比于后者,前者的地位往往更低。顯然,高校的這種學術文化不利于學術發展。
社會學術文化更加缺乏。一方面,社會普遍對學術研究存在陌生感,由此也很難形成對學者的真正尊重。平時的社會交往與學術相距甚遠,社會交流及輿論擴散中缺乏基本的邏輯,可看出學術作用在社會現實中并不顯現。另一方面,社會普遍心理,是對讀書的不尊重,讀書與學術掛鉤,讀書無用論背后,反映的是學術無用的觀點。讀書之所以無用,是因為讀書賺不到錢,不但賺不到錢,還要貼錢。很多人讀書出來,連份工作都找不到,與同期不讀書的人相比,社會生存能力更低。當然,一般的讀書,與學術研究還是有距離,讀書無用也有深刻的社會發展原因。但所有這些,無不影響著好的學術文化的形成。社會的急功近利,總讓沉浸于學術的人面臨尷尬。
反過來看廖凱原因為捐資而在高校授課的事情,它從兩方面侵蝕學術文化。一方面,他因為有錢而隨意可獲得高校并且是名校的講席,而反觀一些真正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可能并沒有這樣的機會,不但沒有這樣的機會,可能還是各種打壓的對象。這對本不好的學術行業文化以及社會學術文化,形成強烈的沖擊。另一方面,他的學術做得并不好,甚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所講的遠離學術。這樣的學術因為特殊原因,可以在高校講堂堂而皇之講授,這既是對學術本身的褻瀆,也是對學術文化的另一種破壞,即所謂的對學術的尊崇,并不以真正會做學術為依據。
對于學術文化的培養,顯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社會學術文化缺乏與很多原因有關,其中傳統文化中缺乏真正的學術是一大原因。現代規范學術引進來才百來年的時間。一方面,整個社會真正做學術的人少。在一個缺少學術傳統的社會要形成學術文化,需要長期的時間,與此相應地,培養真正做學術的人也需要長期的時間。另一方面,學術對社會發展的貢獻并不大?,F代化過程中,中國長期處于落后狀態,這種落后是有目共睹的,是明顯的,因其明顯,人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的落后,背后文化和學術的落后則被人們所忽視。在社會傳統和發展過程中,學術研究一直處于弱勢地位,更不要說尊崇學術文化的形成了。
正是因為社會缺少真正的學術文化,高校自身應積極培育好的學術文化。學術發端于高校,也是高校賴以信任的基礎。如果高校不重視學術文化培養,社會好的學術文化難以形成。高校不重視學術文化培養,高校學術發展不起來,地位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反過來又影響人們對學術研究的尊崇。
從學術本身來看,高校學術文化的培養。首先要尊崇學術。學術范圍內,既要推崇學術自由,又要講究學術自身發展的規律。學術始終因其自身邏輯嚴密而被社會發展所認可和引用。其次,對研究學術的人要尊崇。提高學術研究的地位,提高學者的地位,而不是讓其任意受行政、經濟的打壓。一個不講學術只有錢的人可以獲得高校講席,真正研究學術的人卻不能,這無論如何不是對學者的尊重,更無益于學術文化的培養。
學術文化培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小的方面說,有利于學術研究完善,有利于高校發展。從大的方面說,有利于社會的創新發展,有利于社會發展朝更規范、更理性的方向進行。
學術文化培養的重要性,最根本體現在對學術研究的促進作用上。學術文化培養,可以從文化層面給予學術研究以激勵和指導。學術文化培養,說到底,是尊重學者。學術文化培養,有利于學術研究內部形成共同體意識和學派意識,有利于學術內部的分化發展,從而促進學術進步。對于每一分化出來的學派或學術分支,因為有外部文化的支持,他們更具顛覆傳統學術的力量,形成自身的學術傳統。對于高校來說,學術研究可謂生命線。建設世界一流高校,不僅要有硬件上的投入,不僅要有學術上的進步,更要有學術文化的提升,否則,學術進步并不牢靠,也沒有可持續性。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