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珺
在每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都會有問題家長、問題家教。在追問家教中“父母去哪兒”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再往深處想一想,再向前面走一步,設法轉化問題家長和問題家教,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
如果家校兩者理念差異很大,學校的教育就不可能在孩子身上發揮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失去了家校之間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事實上,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意識,不知道參與學校的管理監督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也有不少教師認為,家長不懂教育規律,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會給學校的正常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干擾。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作為教育者本身的受教育至關重要。
學校應樹立“家長是學校的同路人和合作者”的理念,既尊重家長,又引領家長,讓家長會溝通、會關心、會示范、會共建。所以,學校要定期請學校教師、優秀學生家長、外聘專家為家長舉辦豐富生動的講座,授課內容包括家庭德育、學習管理、青春期身心指導、家庭文化等,由此,讓家長接受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學校要開好家長懇談會,讓他們發現自己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當之處,并加以改正;在學校網站和校報上,要設立家教專題,分享教子經驗,開展征集教子心得,推廣育人經驗;學校還要整理優秀家教事跡,評比優秀家長,提高家長素養。
家校合作最成功的學校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鼓勵和促進與家長的溝通,家長是被邀請、被鼓勵來溝通的。順暢的溝通應建立在“三有”的基礎上:一是有組織引領,如成立家校合作聯盟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等;二是有制度保障,如學校制定家長委員會職責、信息反饋等家校聯系制度,有力保障家校溝通的有序性和連貫性;三是有活動開展,如利用便捷的通訊手段,打造一個移動終端里的家長學校,讓學習成為家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讓彼此之間沒有交集的家長們形成一個共同體,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經驗。
教育是一項服務業,學校的一切工作應該服務于學生和家長,學生、家長、社會對學校的評價,理應成為衡量學校工作的重要指標。基于此,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落實家長對班級和學校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評價權,讓家長更加直接地影響學校的政策制定以及課程內容,更廣泛地參與學校的治理。
此外,對于學校而言,家訪這一傳統永遠不會過時。因為無論什么時候,面對面的交流所帶來的溫度和質感,都是現代通訊設備所無法比擬與替代的。班主任及其他教師上門家訪,走進學生的成長環境,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和指導學生成長。而對于學生家長而言,最好的關愛方式便是陪伴孩子,為孩子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學校的教育遠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有家校攜手,致力于構建一個目標一致、內容銜接、功能互補、配合密切的和諧教育場,才能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教育生態,為孩子撐起一個草長鶯飛、花紅柳綠的人間四月天。
(作者系浙江省磐安縣安文初級中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