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經濟法是一門調節經濟活動、規范經濟生活的法律規范,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個人生活密切相關。如何推動經濟法的理論教學,培養和提高工科學生的法制素養和應用能力,是擺在如今高校面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某大學為例,通過問卷調查、企業訪談調研,結合經濟法學科知識規律,提出了搭建經濟法實訓平臺的教學改革方案。
【關鍵詞】非法律專業 經濟法 問題 改革
一、引言
十八大報告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并指出“到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高等教育自然肩負起服務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歷史使命。
然而我國在高等人才的培養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應用”和“模式單一、缺乏特色”等一系列突出問題。這些都是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根據某大學公布的我校創新拔尖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要求,其特點至少包括:第一,知識結構合理,知識面寬廣。培養的學生既擁有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又要擁有相關學科和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第二,通專結合。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強調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綜上,法律類課程的開設與改革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該校在培養創新拔尖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
二、文獻綜述
通過查閱近年有關通識教育中法律課程教育教學的文獻,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問題主要集中在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以及教學課時的不夠等方面。例如,彭劍波(2010)認為“法學課程設置在經濟與管理類院校不盡合理、課時偏少”;睢利萍(2011)也認為,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單穎輝、郭姍姍(2012)認為課程不合理、學生學不透和教學方法呆板是《經濟法》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涂富秀(2013)則認為教師的教學管理缺位、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教材匱乏、缺乏科學考核機制等是《經濟法》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上述文章主要從理論角度分析了經濟法課程存在的不足,但是缺乏相應的數據分析,缺乏說服力。本文以上述文獻為參考,以數據分析為基礎,從學生和企業角度分析了經濟法課程有待提高的地方,為經濟法課程改革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另外,法律專業知識對于非法律專業學生而言,畢竟屬于知識面的拓展領域,教學的目的主要是促進學生思維習慣和思想認識的形成。因此,不應過度要求我校學生掌握較深的法律理論以及熟悉所有的部門法知識(這是法律專業學生的任務);并且考慮學生專業課程負擔的問題,不可能要求增加過多的課時和成體系的法律課程設置。現實的較為可行的做法是在既有課時安排和課程體系的框架下,通過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法律素養,為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具體問題,能夠有的放矢地尋求解決方案打下基礎。
因此,本研究首先將調查某校學生的法律常識背景和對法律的認知水平,摸清學生的法律儲備層次;其次,再調查用工企業對員工法律知識的需求情況;最后,將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和社會對法律知識的需求相結合,將學生興趣和現實情況有機結合,并根據經濟法學科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方案。
三、研究分析
本次調查的對象包括某大學學生和社會企業,針對不同的調查對象采用不同的調查方式。針對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學生問卷300份,收集有效問卷268份;針對企業采用了訪談的調查方式。其中,針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

通過對某大學學生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目前非法律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學生學習法律的途徑單一,但是有較強學習興趣。我校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零碎地查閱法律文獻、學習法律知識,學習途徑比較單一。并且通過課堂系統學習法律知識的占比最少,僅為5.38%。因此,對于我校學生而言,其很難形成比較完整的、全面的、系統的法律知識體系。但是大部分學生認為法律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是比較重要的,對法律知識都表現出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并主要集中在民商經濟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與民生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上。
第二,企業需要具備法律素養的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培養的應屆生不符合企業的要求。通過對用人企業用工需求的訪談,我們發現,面對日益復雜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大部分企業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這些人才具備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尤其是要掌握與經濟法、民商法相關的法律知識。但是目前很多企業認為大部分應屆生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僅僅了解了法律知識的一些皮毛,缺乏較高的法律素養,并且缺乏相應的法律實踐應用能力,難以滿足企業面對復雜經濟變化下的需要。
四、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學生自身的法律知識水平還有待提高,法律思維和法律精神也有待培養。但是大部分學生目前已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認識到了法律對于自身的重要性,有迫切學習法律知識的愿望;而企業對于具備專業知識、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法律專業人才具有較大的需求。因此,經濟法課程改革對于我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和工科創新拔尖人才迫在眉睫。該課改主要是培養實用型的法律管理人才,并為我校其他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課程教學提供可行的建議和對策。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對經濟法課程進行改革:
第一,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雖然一些學生了解一些法律知識,但是卻沒有形成法律思維,主要原因在于其法律知識是建立在對法律條文死記硬背之上的,缺乏對法律深層次的思考。無法探究法律背后深刻的法理,無法理解法理基礎上抽象概括的條文,就無法形成法律思維。因此,需要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上,積極營造法律場景,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奠定基礎。
第二,轉變教學方式。目前的經濟法教學主要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填鴨式”的教育為主,學生缺乏積極思考和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而《經濟法》這門學科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等知識,本身內容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教學方式需要從“填鴨式”轉變為“重點講授+案例分析+啟發討論”的方式。
第三,搭建實訓平臺。傳統的教學方式集中建立在“模擬”環境的基礎上,缺乏實際的實踐平臺,學生很難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我校與法院共同成立搭建經濟法教學實訓平臺,讓學生親身、生動、全面體會到法院審判案件的過程,使得學生將其自身所學的法律知識與實際的法律問題結合起來,從而使得學生的經濟法法律知識體系得到進一步地鞏固,學生靈活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更為學生建立了直觀的法律概念,塑造了法律精神。
第四,改革考試方法。傳統的考試主要采取筆試的方式,側重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考核方法單一,學生主要靠死記硬背來記憶知識。這種方法并不能夠有效地考查學生的法律綜合素質,因此必須對傳統的考試方式進行改革。可以制定“二階段”考試模式:在第一階段中,仍然可以繼續沿用傳統的考試方式;而在第二階段中,應該更偏向考查學生的法律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課堂模擬和實訓平臺,采用老師評價或學生互評對學生的這些能力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彭劍波.經濟與管理類院校非法律專業法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0(01):111-112,114.
[2]睢利萍.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103-105.
[3]單穎輝,郭姍姍.如何提高經管類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有效性[J].前沿,2012(12).
[4]涂富秀.經濟法本科課程實踐性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03):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