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一、創編導入,讓孩子自我體驗歌的情景
理論分析:課堂導入是一節課思維的起點,為學生后續的表現奠定了格調,同時,也利于學生情緒激發,為其開啟了理解力、好奇心。好的導入可以激發興趣、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導入成功,學生興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維活躍,課也就成功了一半。課堂導入有很多種,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歌唱教學中的創編導入。
教學設計:在《雨中》的教學中,采用開放式導入,學生集體創編下雨情景,拍手、拍腿、跺腳模擬雨聲,發揮學生主動性,激發興趣,發揮學生創造性。同時,通過學生的自我創編,充分感受雨的節奏和美妙,對歌唱教學作鋪墊,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情景詮釋,把握歌曲意境
理論分析:情景教學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和探究能力,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文字、圖片、視屏等素材,輔之生動的語言描述,并借助音樂等媒體的藝術感染力,再現教材所凸現的情景表象,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因此,“情景教學”利于學生思維、智力啟迪。
教學設計:在《雨中》教學中,通過視頻、語言、背景音樂、圖片多種渠道讓學生感受雨中情節和節奏。觀看的短視頻和歌曲主題相接近,尤其是在整體感受歌曲意境的時候,視屏的視聽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感悟;教師的語言誘導是很好的手段,教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將學生帶入雨中的意境;背景音樂更是整首歌雨中氣氛最好的烘托,再輔以圖片的展示,能夠起到激發學生想象和思考。如此多渠道的手段介入,使學生能夠深刻的感受歌曲的意境,把握歌曲所傳達的情感基調。
三、學唱輔以情緒的變化
理論分析:一首歌曲演唱成功與否,歌者的水平和情感很重要,這取決于歌唱者的“情”與“聲”,以優美的嗓音和豐富的情感傳達歌曲的意蘊。如果嗓音優美,但缺少真實、豐富的情感,就如沒有色彩的油畫,單調乏味。從歌唱的藝術來說,“聲”是表現歌曲的工具,傳“情”才是歌曲的演唱目的;同時,情感的表現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熱愛自然、和諧人際等良好品質的形成。
教學設計:在《雨中》的教學中,歌曲的學唱以情緒的變化為切入口,將歌曲分為兩個部分,啟發學生用不同的音色演唱歌曲不同的樂段。先通過初聽,說出內容,再聽時,要求說出歌曲的情緒表達,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演唱不同情緒的部分,一組演唱時,另一組靜聽,深刻感受不同的情緒變化,再互相交換,最后整體演唱。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充分領略歌曲的不同情緒變化,有助于學生歌唱情感的培養。
四、接口演唱,重心下移
理論分析:在新基礎教育理論強調重心下移。首先,是對象和目標的下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其次,是教學內容的重心下移;最后,重心下移還包括管理重心下移。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發揮自我創造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讓教育成為接受者愉悅的過程,以學生健康主動發展為本,讓教育成為師生互動的教育,追求師生共同發展為本。
教學設計:在《雨中》的教學中,歌曲A段的學唱通過接口演唱,將重心下移給學生。將學生分組,教師參與其中,進行分句模唱,組與組之間的銜接要連貫、一氣呵成,然后再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分別進行不同形式的接口演唱,之后再進行交換演唱,讓每一個小組都感受歌曲不同的節奏情緒,最后進行加速連唱A段,注意把握音色和音準,在學生演唱A段時,教師接唱B段,保持歌曲完整性。這樣,便于學生感受歌曲的不同色、調,自我體驗,提升效果。
五、學唱精細化,突破難點
理論分析:在企業管理中有一種理念和文化就是“精細化管理”,課堂教學也可進行精細化教學。課堂教學強調短時間內運用有限資源使教學效果最大化,需對教學進行精細化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回歸教材的本質屬性,抓住重、難點環節,進行細致的設計和精細化的學習體驗。
教學設計:《雨中》一課,難點環節較多,采用精細化學唱,難點循序漸進地展開,培養學生強弱節奏把握,此環節教唱充分,教學效果較好。A段的弱起節奏,四個樂句的尾部休止,兩段歌詞的銜接、B段的兩個長音、最后三小句相似的旋律等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因此,將節奏的強弱對比、句句銜接、長短音的處理等精細化處理,便于學生對歌曲有一個準確把握,提升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