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蘭 梁麗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對世界接觸面不大,因此對許多事情都抱著好奇甚至驚奇的態度。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即使上課鈴響起,仍然難以抑制住圍在一起探討的欲望,這無疑擾亂了課堂秩序。如若一味地將之壓制,無疑會導致學生日漸沉默,變成傳統意義上的書呆子。教師唯有將其進行巧妙運用,讓學生從對課外事件的關注上轉移到課內知識,才可創建高效課堂。
一、趣味教學之動手實踐,以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在教學當中,教師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國學生越來越不愛動手了,這是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在小學階段,學生都喜歡動手觸摸、擺弄等,只是由于不正當的操作,而造成了多次的破壞,在長輩的呵斥之下逐漸不再動手。實際上,動手能力是我國當今創新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環,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探究精神,并且通過動手,學生可以在親身實踐之下,激發起對所學知識點的欲望,明確印象中模糊的概念,從而獲得學習的高效。在小學低年級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這一方面,鍛煉學生尚未失去的動手能力,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為課堂添加趣味的同時,調動起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從而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經典文章《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文章十分簡單,就是“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可是由于瓶口太小,想出辦法將石子放進瓶子里,最終喝到水”的故事,可是在講完基礎的識字及拼音等知識后,學生又發出疑問,為什么把石子放進瓶子里,水就會溢出來呢?筆者并沒有簡單地向學生講述這一原理,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即使講述了一時也難以明白。但是筆者找來幾個有著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以及一堆小石子,問學生:“如果我們是只鳥兒,那么應該怎么才能喝到水呢?”學生被這一問題吸引,將眼光都投入到瓶子上面,有些學生說,直接喝啊,我們平時都這樣喝水,但是同時也有學生反駁,因為鳥兒不能抱起瓶子喝水啊。最后,有學生聯系到了剛剛講述的內容,那就是將石子放進去,水就能漫上來啦!之后,筆者請幾個同學上臺來演示,以便更好地理解水是怎么漫上來的。學生競相舉手,課堂氣氛濃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全調動起來,并且激發起學生對語文中蘊含的知識的興趣,課堂在充滿趣味以及學生的意猶未盡中結束。
二、趣味教學之猜謎語,以調動學生的思維
猜謎是一種需要淵博的知識以及靈活的思維的一種游戲,這可以稱為一種智力游戲,對許多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在多年的調查研究之下,我們發現,小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不僅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更有一定的競爭心理以及表現心理,因此教師可以降低難度,在給定范圍內讓學生通過既定范圍對謎底進行研究,巧妙激發起學生的好勝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調動思維,激發興趣的同時提高課堂的深度,使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漸滲透入學生的內心,便于學生對語文保持長久的興趣,從而間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師在講解完一單元或者多單元的字詞后,可以通過猜謎語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加以鞏固,并且同時還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材中有一單元講解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兩只小獅子》等內容,教師便可以此為出發點,舉出類似于“耳朵長,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飯(打一動物名)”的謎語,讓學生根據單元所學內容,轉動自己的思維,想象這一謎語的謎底。這種方法逗趣而又有效,可以極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學會討論探索,共同找出解答方式,以加深對已學內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的掌握知識。
三、趣味教學之講故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自小,我們便常央求著父母講睡前故事,故事中的神秘事件神秘國度總是深深吸引著小孩子的心靈,讓他們沉迷于其中,并且繪聲繪色地轉告給好朋友。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這一特征,以此為契機,將其轉化為趣味教學中的一個環節,不但能夠使學生開闊視野,被吸引到課堂當中,還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展開想象,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將之轉變為一生的財富。例如:在《坐井觀天》中,教材只講到青蛙眼界狹小,坐在井中看著那小小的一方天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青蛙出井口的生活展開一個想象,并且互相描繪著這一獨特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己的創新能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文便是這種文化的傳承,因此語文教學需要所有學者的關注。身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積極探索如何將趣味帶入課堂,并將此作為敲開低年級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之門的敲門磚,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他們各方面能力。教師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語文教學服務。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西津路小學 贛州市濱江二校九曲河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