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充分使用和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呈現方式要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用更加直觀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我在教學中總是給學生營造一定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在真實情境下進行觀察、證明、探索,提高數學表達能力。
一、故事情境,激發興趣
蘇教版嚴格按照《數學課程標準》來選擇教學素材,注重將數學和自然學科、人文學科融合在一起,經常會用一個小故事來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加法”“減法”等內容的時候,我便用小故事來引入題目,我向學生提問:“小花貓的家里來了客人,一共有4個客人,可是小花貓現在家里只有2條魚,小花貓至少還要釣多少條魚才能夠滿足每人一條魚呢?”這道題就將加減法都融入到了題目之中,首先如果要每人都有一條魚,那么就要將4個客人和小花貓本身加起來,一共需要5條魚,而小花貓已經有了兩條魚,這就需要再做減法,將5減去2,所以是3條魚。這樣的數學題不僅能夠用生動形象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夠讓他們激活思維,靈活應變。除了封閉性問題外,還可以設置一些半開放的問題,如“小白兔出門拔蘿卜,它拔了7個蘿卜,而小黑兔拔了4個蘿卜,小黑兔決定努力拔蘿卜,它要拔多少蘿卜,才能夠比小白兔的蘿卜多n個呢?”這其中的n可以是學生自己想的任何一個自然數。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到了一個故事情境之中,讓他們在半開放性的問題中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解答,讓原本單調的問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也會更好的。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還比較小,所以如果能夠適當地使用童話故事、神話傳說等內容來創設情境,那么將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生活情境,學以致用
要更好地進行情境教學就要將“生活問題”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我在安排學生做數學題的時候總是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周長是多少”這個課題的時候,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從生活情境中總結出數學規律,然后再將數學規律運用在生活中。首先給學生展示游泳池的圖片,然后詢問大家是否知道游泳池的周長是多少,在下一張圖片中,展示的是用繩子在游泳池的外延畫一個圈子的方法,告訴學生這繩子的長度其實就是游泳池的長度。這就是將生活情境來引入數學問題,用繩子計算周長這是學生在生活習慣中就已經得知的,這樣的教學不僅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周長的定義是什么,而且還暗示著測量不規則圖形的周長也有自己的方法。然后便可以教授學生如何計算規則圖形的周長了,即使教授規則圖形的周長,我還是從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入手,如長方形的課本、圓形的時鐘、三角形的旗幟等。在練習的時候我又讓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融入解決生活問題之中,如讓他們計算一下課桌面的周長是多少,家中的大門周長是多少等。
重視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經驗中運用數學知識,這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讓他們在一定的情境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游戲情境,活躍思維
數學教學要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總是給學生設定一個游戲情境,讓他們在這個情境之中自主地練習學到的計算方法,活躍他們的思維,而我作為教師則起到主導的作用,把握全劇,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游戲情境之中。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的時候,我就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游戲的情境中活躍思維,自主出題,自主解題,活躍了課堂氣氛。首先給學生展示一些商品的圖片及其單價,單價數都是符合“表內乘法”的要求的,然后讓學生一起來分組進行“我要去購物”的游戲,有的學生扮演營業員,有的扮演顧客,顧客負責出題,如“蘋果2元一斤,我要買3斤,一共多少錢”,“牛奶3元一盒,我要買5盒,一共多少錢”等,而負責扮演營業員的學生則要快速計算出顧客應該付多少錢。這樣的游戲完全是開放性的,出題的和回答的都是學生自己,能讓他們有一種其樂融融的感覺,相比單純讓學生背誦乘法口訣表,設置游戲情境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地進入到學習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表內乘法”的運算能力,學習的效果比起死記硬背來要更加好,同時這樣的游戲活動也能夠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對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學生的學習情境是傳遞數學學習信息的載體,所以教師要注意創設學習情境,將數學題和情境融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他們從生活中總結出相關的數學規則,獲取更多有用的數學信息,以求更好地進行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