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東
兒童生命成長需要陽光雨露的潤澤,需要豐富養分的滋潤,“主體意識”理論認為兒童生命成長的力量主要來自內部,來自于兒童主體意識的發揮,只有使學生內在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迸發,讓學生以主人的身份自主、自由地學習,其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才會盡情釋放,學習的成果才會高質高效。主體意識是學習的一種連綿不絕的動力能源,在數學教學中,筆者注重學生內在生長力的培養,在增強學生自我意識中催生內在生長力,發展學生數學素養。
一、學習動力從外驅到內驅
內驅力是由后天培養所致,適宜的環境是滋長內驅力的“土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引領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需,獲得成功的體驗,升華內在學習情愫。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用數對確定位置》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數對認識的內需,我在導入時和學生玩了一個小游戲:“老師想將機器貓玩具送給第5排第4個同學,請這位同學站起來。”我的話音剛落,一下子站起來兩個學生,我滿臉疑惑地問:“只能1人有禮物,怎么站起來兩人,誰站錯了?”“從外往里豎著數我是第5排,從前往后數我是第5排的第4個,我沒錯,是他站錯了。”小星解釋說。“我沒站錯,橫著數從前往后我是第5排,再從左往右數我是第5排的第4個。”小強毫不示弱地辯解。“你們倆都沒有錯,原來是老師的錯,由于老師表述不準確,導致你們理解的角度發生偏差,老師給你們每人一個機器貓吧。”我連忙打招呼:“看來,我們需要一個準確的表達位置的方法,怎樣才能準確、簡潔地描述位置呢?請同學們邊思考邊根據導學單進行自學。”
自我主體意識是一種內驅力,它能夠讓人自控、自覺、自奮,對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游戲這一興趣點,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描述位置中的問題,從而激發探究新的確定位置的方法的內在需要,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探究學習之中。
二、教學方法由指導到自探
我在以往教學中習慣于講授指導,耐心地牽引著學生前行,怕學生遇到阻礙而精心引導。誰知我的好心反而束縛了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的依賴性增強,思維變得慵懶。于是,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扶著學生走路”的指導教學法,逐步減少對學生的指導和牽引,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自覺獲得知識、發展自身的有效途徑,因而,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少一點指導,多一些自探,激勵學生積極地自主探究,讓學生自主提問,自我猜想,自主實踐,從而自我解決問題。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用計算器計算》,其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了解計算器,能借助計算器探索并發現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我知道學生在購買了計算器后就不停地玩弄,所以對這一種計算工具有所認識和了解,在教學中我沒有給學生講解計算器的有關結構和功能,也沒有進行使用指導,而是讓學生自己觀察、操作,在自主活動中探究計算器常用按鍵的功能,了解計算器的操作方法,最后組織學生展示交流各自的探究收獲,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認識了開機鍵、關機鍵、消除鍵等常用按鍵,學會了整數加、減、乘、除的運算操作方法,課堂中無需我的指導,學生學得輕松自由,學習效果甚佳。
自主探究法是學生以課堂主人的角色,親自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探究過程,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學生奔向知識殿堂的理想通道。
三、學習方式從獨學到合作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有助于發揮學優秀生的優勢,激發學優生的自豪感,通過學優生帶動學困生,激勵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通過小組內的合作與小組間的競爭,提高整體學習效果,增強個體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我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統籌分配,按照每4人一組共同分成8個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分工合作,利用肢體模仿汽車出入道口的轉桿運動,在模擬操作轉桿的打開、關閉過程中體驗、感知旋轉,并討論歸納出旋轉的三要素。接著,我讓他們在合作中動手操作:在方格紙中旋轉三角尺,經過實體操作后,小組共同探討如何在方格紙中畫出三角形繞直角頂點逆時針旋轉90°。在組內成員之間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都掌握了三角形旋轉的畫法,連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在團隊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更新觀念,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將學生獨學的方式轉向合作群學的學習方式,從而在集體中積淀學習力,積蓄生長力。
教育即生長,主體意識是增強學生內在生長力的催化劑,讓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樹立“學生主體”思想,潛挖學生“主體意識”,不斷涵養學生的內在生長力,讓他們自然、和諧地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