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譯 張媛媛 于淼 鄒杉
摘 要 結合網絡新媒體傳播與更新速度快,具有交互性和及時性、個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本文構建了突破“3C”局限,開拓“3I”局面的基于網絡微時代的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創新體系。
關鍵詞 網絡 局限性 3I 思政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33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學生群體喜歡追求新奇和個性化的特點,網絡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網絡新媒體日益成為高校大學生獲取資訊、交流溝通的主渠道,離開網絡依托就顯得舉步維艱。思想和行為上呈現出的新特點、新問題,給大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漸漸不能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形態、認知特點以及當前網絡自媒體的時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網絡平臺,及時、準確地把握網絡信息,將網絡工具的傳播特點及優勢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專業知識相結合,從而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礎知識厚、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新拔尖人才。
1 傳統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局限
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了挑戰,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條件、內容、方式的局限日漸突出,極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和效果,問題倒逼改革,創新迫在眉睫。
(1)條件局限。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點和時間這兩個條件因素。因為大學班級管理的開放性和組織形式的多元化,決定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級或院系為單位在一定的范圍內,很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①當思政教育特定在某個時間進行,勢必影響學生在校期間整個教育引導的連貫性,進而影響科學性和系統性的觀念、意識培養。可見,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正好突破了這種局限。
(2)內容局限。當前高校教育同質化、模式化嚴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聯網平臺開展的網絡文化建設仍簡單停留在信息發布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信息內容單一、乏善可陳,更新緩慢、傳播滯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聯網的多元化和無界性,給高校網絡管理也帶來了挑戰。目前,互聯網英文網站超過80%,西方網絡敵對信息的沖擊,以及國內魚龍混雜的網絡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導效果,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更嚴格的要求。同時,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資源,只用充分利用網絡的互補性和開放性,不斷從學生、家長、社會、行業吸收新鮮的有用元素,及時分享、適時創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續發展動力和有效支撐。
(3)方式局限。傳統教育中,學校與學生的角色是不對等的,“你說我聽”這種單向、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顯得呆板,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事倍功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們可以充分借助網絡資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學生、行業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的網絡微平臺,有效化解高校學生教育的實際問題。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結合網絡新媒體傳播與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時性、個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滿足師生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加強高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為核心,堅持追求卓越、勇創先鋒,開拓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網絡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探索
根據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為才培養目標,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發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在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已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礎上,緊抓“兩個把握”,原創性地開拓了“3I”局面的高校網絡思想教育創新體系。
2.1 緊抓“兩個把握”
(1)把握網絡文化發展態勢。網絡信息傳遞迅速、獲取途徑多、信息含量大、交流雙向互通全球化、國際化優勢明顯,自然衍生出自由性、開放性、多元性、復雜性與便捷性的網絡文化,在青年大學生中的感召力、影響力、滲透力十分強大。②因此,基于網絡微時代大背景下,網絡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難得的機遇,也帶來了十分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把握網絡文化發展的趨勢和態勢,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會熱點,掌握了社會思潮,有利于對整個網絡特征的把握,以對網絡文化建設起到指導作用,全面掌握學生思想政治動態以及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方向與動向,在網絡文化建設中掌握主動權,以構建一個具有說服力、影響力以及吸引力的網絡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網絡思想輿情導向。網絡微平臺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各種不良勢力借助網絡平臺,利用熱點和敏感問題,蓄意制造謠言,煽動社會不滿情緒,宣揚負能量,進行互聯網違法犯罪行為,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那些通過網絡連續不斷地向民眾尤其是大學生傳遞經過特別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對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產生了巨大沖擊,更對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這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網絡微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網絡的思想輿情導向,全程輿情監控,利用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做好輿情前瞻預判,把握網絡文化教育政治導向,在網絡思想多元化的環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一旦發生網絡突發事件,要做到快速反應、有效處置,形成領導重視、專兼結合、師生廣泛參與、共同抵御網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機制。③
2.2 開創3I局面新體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時空的局限,在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已有的“微觀固事”微信平臺和“微固快訊”學生事務辦理網站開拓云服務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學生日常通知、事務性申請等通過網絡微平臺執行,實現學生全覆蓋、無紙化辦公。
(2)依托電子科技大學“面聊”平臺,開創性地建立“班級云日志”,作為學風建設創新舉措,讓高校思政工作者從云日志中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與學生建立更親密的聯系,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設網絡學習微平臺——“小微網校”。“小微網校”秉承“私人定制,無微不至”的建設理念,將學院專業課重難點梳理成條,繪制專業圖譜,匯集專業相關的校內外視頻公開課,托送行業動態等;同時,線下開展工程訓練小班,為學生開展定制式引導和服務。
(2)建立微固創新人才庫,利用網絡新媒體優勢,記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表現,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學生成長成才經歷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不斷改進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同時,創新人才庫的建立還有助于校友工作的開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網絡新媒體的出現,打通了教育雙向通道,實現了由傳統單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轉變,實現了大學生在教育中被動從屬地位到主動創造性地位的轉變。網絡新媒體具有信息扁平化傳播的特點,我們擬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學生與行業之間對等溝通交流的媒介,此舉既可以增進班級同學的凝聚力,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也幫助學生有機會接觸行業導師,了解專業動態。
3 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基于網絡微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創新體系立足實際,發揮了網絡文化育人優勢。網絡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導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將兩者有機結合,認真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充分發揮優質網絡文化教育的創造性和吸引力,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氛圍。
注釋
① 朱琪.“微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學教育,2013(9):92-93.
② 張燕飛.如何應對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72-74.
③ 潘金云.淺談加強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6).